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1日 星期日

    合作之声 穿越时空

    ——写在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曹元龙 本报通讯员 夏福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1日 05版)

        【记者连线】

     

        伴随着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脚步,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于9月11日至14日在南宁如约举行。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再次相聚南宁,围绕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主题,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

     

    织就互利合作之网

     

        自2004年首届东博会在南宁胜利召开以来,东博会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平台、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务实平台和中国-东盟合作的有效公共平台。

     

        12届盛会高朋满座。12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部长面对面、零距离沟通交流,增进了政治互信,形成广泛共识,促进了睦邻友好;各国企业、商家踊跃参展参会,搭建了经贸合作平台,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围绕各个领域举办会议论坛,建立了全方位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

     

        12载合作春华秋实。犹如壮丽画卷之经纬线,东博会织就了巨大的互利合作之网。今年召开的第13届东博会将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深化多领域合作等方面再上一层楼,让互利合作之网更广、更密。

     

    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东博会从创办之初,就采取全新的运作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以政治外交带动经贸以及多领域合作,以经贸带动教育和文化合作,促进政治互信、友好交流、政商互动,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模式。

     

        东博会在中国-东盟双边大型活动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11国政府合力推动,共办模式不断深化。主题国机制是东博会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担任主题国的东盟国家与中方共同主持东博会期间重大活动、重点推介和重点展示,受到各国政商、媒体等各界高度关注,影响力持续提升。

     

        作为一个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东博会一开始就向世界表明:这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10国的盛会,也是面向全球的盛会。在立足服务中国-东盟10+1的同时,东博会将服务区域向10+6(RCEP)拓展,并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面日益宽广。

     

        2014年,为促进中国-东盟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交流合作,东博会又创新模式,推出特邀贵宾国机制,邀请区域外国家担任特邀贵宾国。继澳大利亚、韩国之后,今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斯里兰卡出任第13届东博会特邀贵宾国。

     

        2016年,东博会海外展来到主题国越南,收获硕果的同时,也将东博会海外巡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常办常新的东博会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释放出独特的吸引力。

     

    拓展多元合作平台

     

        如今的东博会,已成为汇聚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共识的平台、集中展示合作成果的窗口。

     

        从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到国际产能合作、跨国园区建设、跨境金融合作,从文化交流到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环保科技、卫生防疫、气象监测,以及法律服务、通关便利化等等,在东博会的平台上,中国-东盟合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推动双方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合作发展。

     

        12年来,在东博会的牵引下,中国和东盟双方在文化、卫生、新闻、通信、海关、质检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部长级会议对话磋商机制,成立了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等合作平台。多领域合作也全面开花。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达到18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超过18万人,现在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穿行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教育方面,中国还在东盟国家开办了30多所孔子学院,分别在泰国、老挝和新加坡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正在筹建……

     

        回溯历史,穿梭于海上丝路风浪之中的宝船上、舟楫里,不仅载有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还承载着海上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和精神。

     

        展望今朝,东博会搭建起的多元合作平台,宛若跃动的诗行,延续着历史的千年交好,诉说着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海上丝路的诚挚愿望。

     

        新起点、新盛会、新征程。千百年前古丝路上的合作之声,穿越时空,在东博会舞台上至今回响。构筑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之路已经铺开,今天的东博会肩负新的使命、新的畅想,乘风破浪,续写辉煌。

     

        (本报南宁9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曹元龙 本报通讯员 夏福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