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1日 星期日

    西湖秋胜 含英咀华

    ——《西湖秋胜图》解析

    作者:刘杨 廖垣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1日 11版)
    《西湖秋胜图》(中国画) 跋文:许江、高士明 卓鹤君、吴山明、闵学林、王冬龄、张谷旻等集体创作

        近日二十国集团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在一幅长9米,高3.3米的描绘西湖全景的巨作前,嘉宾们一同书写汉字“和”,并合影留念。这件巨幅山水《西湖秋胜图》,由中国美院的4位重量级老教授——卓鹤君、吴山明、闵学林、王冬龄领衔,张谷旻师生团队共同创作,呈现了西湖山水之美、人文之胜,是近现代中国画中描绘西湖全景的最大规模的画作之一。

        中国画尤其是近现代中国画中,画西湖全景题材的并不多。当确定要画西湖全景图后,艺术家们开始思索:三面环山一面城的西湖,每一面都让人陶醉,究竟哪个位置取景才能凸显西湖的韵味、包含西湖的全貌?

        最早关于取景点的想法有很多,比如望湖宾馆、南山路等。为了寻找灵感,八月初的一天清晨,许江院长和几位主创师生一起去西湖边勘景,从林和靖墓到西泠桥再到“国立艺术院”的旧址,最终选择了在北山路孤山葛岭处进行取景。

        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廓。白苏双堤将西湖水域一分为三,而孤山则亭亭独立于烟波之上。张岱《西湖梦忆》引《水经注》曰:“山不连陵曰孤。”旧时从葛岭向此俯望,青屿幽幽,不禁让人吟诵起“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的唐人诗句,从而感知古今的风物虽异,西湖的四时真境却从未不同。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国绘画以它独特的视角,不是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捕捉自然的某种可见的意涵,以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家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观看与情感融在一起,将手和心融合在一起。

        正如几位艺术家笔下的西湖,画的不仅是眼中的西湖,更是心中的西湖。

        卓鹤君教授谈到:“开始的时候,我们画得相对谨慎,用笔也比较老实,后来大家观画讨论后,觉得要更加突出晨曦中的西湖的味道、秋天的西湖的味道,于是大家开始更加大胆地用笔、着色,远方的山石也大胆地加了一些红色进去,这样秋天的味道慢慢出来了,画的氛围也更好了,有一种真正的西湖精神凸显出来了。”

        吴山明教授说:“西湖是杭州一道独特的风景,杭州的城市向着创新、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座西湖,却更有着老西湖的感觉,有着它特别的灵气。西湖从古到今,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虽然画的是现在的西湖,画出来的却是心里的西湖的感觉,因为我们对西湖的感情是内化了的。而从孤山这个角度画西湖,对我们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感情,这座山是我们学院最初始的地方。我们这次作画,也是希望把这座西湖之于美院、之于杭州的感情表达出来。”

        闵学林教授则更多地从技法方面解析了这幅作品:“西湖对我们来说,都很熟悉,但如何把宏观的西湖呈现于纸端,转换成微观的西湖,其实是很难的。因为画的是秋景,要突出秋天的色彩,于是在画面的着色上我们大胆使用了朱砂、朱红、赭绿等颜色,凸显秋天多彩的韵味,从而使整幅作品看起来更加活跃。为此我在画面中还着重增加了荷花的色彩,因为画作很大,近景处的荷花也仅仅成为一种点缀和对西湖景色的渲染。”

        张谷旻老师这次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共同创作,则从画面构图上进行了解析:“这片充满人文诗意的西湖,如同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从葛岭望去,孤山呈现在画面正中,山上有百年风云际会的西泠印社,南麓有“国立艺术院”遗址,近前有清香四溢的风荷,远处有迎风荡漾的垂柳,及映带左右的白堤和苏堤。湖对岸,群山中矗立着宝俶塔、雷峰塔、城隍阁,真可谓西湖景色尽显眼底,于是画面呈现了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西湖全景。”

        在彼此的默契配合下,《西湖秋胜图》中墨色一一显现,西湖的神韵和风彩呼之欲出。空灵的画面,搭配上明艳的色彩,令画面上的西湖充满了朝气和生机。

        依照中国画传统的特点,《西湖秋胜图》采用了书法的落款。而起初,王冬龄教授将题跋书写在画卷最尾,独立成款,使画面整体有一种长卷的味道,从构图章法来看也更加自然。王冬龄在书写落款时,被跋文深深地打动,于是将书法书写与跋文内容、画面主体的关系进行处理,线条表现得更加柔和、舒展,墨也用的比较淡,使书法更能够相得益彰地融入整幅画中。

        这篇文辞感人的题跋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和副院长高士明撰写,正是描写了眼前这片胜景所滋养的诗意的西湖,也正是这一切滋养了美院的前身,由此牵连出一湖之遥的孤山与南山,用八十八载的守望,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美院。

        孤山静卧于西湖的核心,得山水之枢机。山前的平湖,雄丽空阔;山后的幽谷,玉树环波。在山的东麓,有一片梅林拱护着放鹤亭,它们共同标示了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风骨与格调,足令万世景仰。山的西陂则塔树依依,创立于百年之前的西泠印社即栖筑于此。山脚的六一古泉,是苏东坡为纪念欧阳修而疏凿的,两贤的遗韵,一直引领着千百年来的风雅,至今不绝。山的东南面是蜿蜒的湖岸,楼榭临水,古木幽深,那里曾是当年阮元创立诂经精舍的旧址,恰好也是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的发祥地。中国美院正是秉承了两宋的风雅,又独得湖山之灵秀,含英咀华,追溯学脉,商略文心。八十八年过去了,天光云影间,美院先师们的风神犹在,拳曲如弓的孤山,也承载着学术的命脉,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现在美院的校址在南山路,始终与湖山为伴,始终代表中国美术教育、创作及研究的较高水平。

        许江在题跋中写道:“日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一湖之遥,八十八载守望,满眼湖山俱酒,同行数友皆醉。援笔十日,写此巨幛,记西湖秋日胜景,抒国美学人襟抱,邀天下同心愿者,合影存念。”于是当此之际,这样从孤山望向南山,是一次呼应,也是一次当下与历史的对望,借此从一所院校的历史角度描绘与反映西湖。正如文辞之意,美院诸师友援笔十日,成此山水巨幛,以记录西湖秋日的胜景,抒写国美学人的襟抱,以此邀天下同心愿者,合影存念。

        这一刻,回望这幅《西湖秋胜图》,画中的一景一物更像一个答案,这动人的美景,不仅因其自然,更因历代文人先贤们的润化,呈现给世人一个文化的、诗意的西湖。在这里,中国美院的艺术家们一直在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文化精神最重要的品质“和静内美”,以中国文化的时代创新与提升为原则,把伟大的艺术传统活化在当代,贡献给世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