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评介】
由唐凯麟教授主编,汇聚王泽应、张怀承、李培超、彭定光、高恒天、邓名瑛等教授共同完成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该丛书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为载体,以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共八卷约350万字。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拥护的今天,加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建立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内在需要。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生活的结晶,表现和反映着传统道德生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然要求开发传统道德生活的领域和挖掘传统道德生活的资源。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因此,研究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生发展的历史,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肥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土壤,开掘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源头活水以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于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民族的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执着追求及由此所形成的基本品质和信念。研究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和光大民族精神,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和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开发其价值资源,以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
促进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道德精神和道德规范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和精神支点,道德共识和道德价值目标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产生的基础和原点,是文化软实力中最能显示价值追求和德性功能的关键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