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1日 星期日

    侯渠庄的变迁

    作者:景周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1日 10版)
    扩建后的侯渠庄新家园全景俯瞰。2011年摄 光明图片
    废弃的土窑洞。2007年摄 光明图片
    新村庄夏天。2012年摄 光明图片
    村民三明和社青在压饸饹。2012年摄 光明图片
    会刺绣枕头顶的老艺人李家大嫂。2005年摄 光明图片
    第一次修建后的村庄。2007年摄 光明图片
    小庙屋檐下看戏的村民们,他们身后的功德碑和捐款名单记录着村民捐款修建小庙钱款数目。2014年摄 光明图片
    明霞和光信在贴窗花的窑洞前留影。明霞胸前挂着的红布圈和锁子是村庄讲究给小孩“包锁”,虚岁13岁“脱锁”。1993年摄 光明图片

        罗涧村位于陕西省吴起县周湾镇西北八公里处,地处白于山脉与毛乌素沙漠相结合地带,无定河源头红柳河发源于此地,明长城从东湾、侯渠脑畔山穿越而过。

        侯渠庄是罗涧村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长城脚下一面向阳的山坡,山坡从东向西有两条小土沟,土沟中间夹着一个土峁,分别住着侯、李、石三大姓,共45户294人。侯渠庄的祖辈们将窑洞建在半山腰,在向阳的山坡辟平后向里挖洞,然后用土基接上窑面,称“靠山老窑”。由于窑洞地势高,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20世纪80年代,村民在山脚下平坦处修建窑洞,在平地上用土基子箍窑,这种窑洞地势低,采光要比靠山老窑洞好。

        到了20世纪90年代,侯渠庄人不满足土窑土炕的生活,开始修建木椽木梁的平房来取代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她沉积了古老的黄土文化。窑洞艺术最有特色的是剪纸、绣花。陕北农村妇女几乎人人有一本夹花样的旧书本,里面夹有鞋样子、刺绣样子、窗花(剪纸)样子。进入21世纪后,村民告别了窑洞,春节贴窗花的习俗在侯渠庄已经失传。纳鞋垫、绣枕头顶只是上年纪的妇女在坚持,窑洞艺术面临失传。

        侯渠庄有两副石磨,两个石碾,当庄的烂大窑有一副石磨、一个石碾,西沟侯姓的前沙洼上有磨和石碾,现在只有当庄烂大窑剩下的一个石碾在用,其他的已经废弃。2000年以前,村庄当滩的罐井上还架着辘轳,当庄李家人在这里挑水,后来辘轳不见了,井眼也被堵实,而东沟和西沟的两眼井早就不见了踪影。

        21世纪初,侯渠庄开始第三次大规模修建,在村庄山脚下最平坦的地方,从东到西修建长约一公里的新农村。新农村全部采用楼板房结构、安装铝合金玻璃门窗、瓷砖墙面。侯渠庄人陆续搬入新家园,窑洞被遗弃,告别了祖祖辈辈的窑洞生活。

        2009年,村庄再一次改建,扩展了院墙,重修了大门,配套完成水电路、厕所、猪羊圈的建设。扩建后的新农村更加漂亮、整洁。

        2010年,村庄开始进驻石油钻采队,在边墙山下竖起了钻井平台开采石油。

        侯渠庄从土窑洞、砖窑洞、砖面平房到楼板房新农村的居住变化,见证了黄土高原一个普通村庄在城镇化工业化下的变迁。(景周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