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决战2020】
开栏的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想实招,做实事,“第一书记”“人才扶贫”“‘互联网+’扶贫”“旅游扶贫”等一系列相关词汇逐渐为群众所熟知。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全国各地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有何借鉴意义?我们将一探究竟。
即日起,本版开设“脱贫攻坚·决战2020”栏目,推出系列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各地“真扶贫”“扶真贫”的点滴。欢迎提供线索。
夏日火热,人心更热。近日,我们前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采访,四面环山的村庄,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沿着房前屋后盘旋而上。
一路上,我们听说,为了摸准扶贫脉搏,利州区数千名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前往“亲戚”家了解情况、出点子、找路子,许多符合村情实际的政策也由此而生。走进白朝乡魏子村,挖掘机、压路机正忙着公路建设。魏子村地处利州区大山深处,森林覆盖率达90%,一眼望去绿波荡漾,风景秀美,但经济也相对落后,全村127户人家就有27户贫困户。这条路将给魏子村带来新的机遇。
“要补发展‘短板’,必须接地气,出实招,避免‘花架子’。”去年8月,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区、乡、村领导班子坐在一起,研究制定了魏子村脱贫致富发展路子——靠山吃山。这里盛产青杠树,围绕其生长特性,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林地经济,开展食用菌种植、生态养殖、干果产业、高山蔬菜,就是白朝乡及魏子村致富的法宝。
“‘一户一策、因户施策’,政策要有针对性,我们村在今年内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不成问题!”魏子村村主任王钦自信地说。在“一户一策”的方案中,魏子村二组村民袁格茂最适合做的是发展食用菌。来到袁格茂两楼一底的小洋房,我们看到房子后面一排排大棚内香菇长势正旺。香菇袋料的原材料就是由青杠树粉碎而成,既节约成本又可用作冬桃的肥料,循环利用。“我通过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买了制袋料设备,所有技术由村主任王钦负责,我自己负责管护,产品由村上合作社统一收购,今年纯利润达到6万元没问题。”袁格茂给我们细细算了一笔“脱贫账”。
魏子村委会成立的大棚山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全程零资金投入,零风险承担,预计年户均增收4万余元,年实现销售收入90余万元。村主任王钦介绍说,村里既发展种植业,也重视养殖业,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专业合作社、务工就业,让大伙的日子更有奔头。去年9月,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帮扶该村的第一书记刘光辉协调下,全村27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医疗扶贫,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完善。
离开魏子村,我们来到营山镇中口村,村里137户人家中,也有27户是贫困户。眼下我们看到的景象让人欣喜:山坡的野核桃树下,一群群肉羊与我们擦肩而过,200亩果园错落有致,10万余株脆红李长势喜人。泥巴路、土墙房和满眼荒草已经成为过去。
“去年8月开始新村建设,我们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的原则,梳理沟渠堰塘,搞好院落整治,建设‘微田园’,使村容村貌有了新样子。”中口村党支部书记朱玉杰介绍说。
李文刚是中口村二组村民,他家小洋楼前的空地上,有1300只鸭子在啄食,200只“跑山鸡”在小树林里找虫子。新村建设之前,李文刚在陕西搞建筑,现在带着一家老小回来了。“今年我卖了2000只鸭子,纯利润5元1只,现在路通了,商贩们主动打电话上门收购。”李文刚说。
“特色山葵、优质核桃、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这是中口村的四大主导产业,可让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余元。“我们按照‘园村一体,农旅结合’的思路,把休闲观光、水果采摘、军事体验这些乡村旅游主题融入新村,一定能挖掉贫困山村的穷根。”营山镇党委书记梁启云告诉我们。
阡陌纵横,袅袅炊烟,栋栋新楼映山间。几乎每到一处,老百姓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他们不愿意回忆曾经困难的日子,如今利州区的群众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
(付 尹 刘怀英/撰文 刘 仁 张玉洁/摄影)
【经验小板报】
在脱贫攻坚中,利州区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一、把任务精准化:部署到班子主要负责人头上,建立区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联系同志、四名部门负责同志、四名乡镇党委负责同志轮流进行脱贫述职的机制。
二、精准脱贫对象,进行扶贫成效大比拼。
三、资金保障:每村400万元保障财政资金投入;户均6000元贫困户产业发展特惠扶持资金;整合全区50%以上的涉农资金投向贫困地区;每个贫困村投入10~20万元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消灭“空壳村”。
四、政策兜底:将建卡贫困户中A类重度残疾人口、B类无劳动能力人口低保标准适当提高,与城市低保标准同向同步。
五、开展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工作,为精准识别的建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无担保抵押、财政贴息补助、政府风险补偿”的小额信用贷款。
六、多方位借用平台资源,调动资金和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
七、加强监督:紧盯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