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郑芝龙,这对名留青史的父子,他们都属于海洋,天生对海洋就有一种天然的深厚感情;并且这父子俩都凭借辽阔的海疆,大展身手,如蛟龙似的掀起一波又一波影响巨大的惊涛骇浪,荡出的涟漪遍及东南沿海乃至日本海域,成就了一次又一次前所未有的灿烂事业……
先说郑芝龙。
身染着咸湿海腥气味的郑芝龙,先祖河南固始,生长在福建南安,常年奔波于海上,素有“飞虹将军”的称号。他与颜思齐、杨天生、陈衷纪等28名福建乡亲结盟后,也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颜思齐染病身亡,郑一官(即郑芝龙)被大家推为盟主,承继了颜思齐20多艘船舰和百多号人数的权力财产队伍。他们将经营台湾岛当作宏大的志向事业。一方面,他们与岛内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垦荒,共同获利;另一方面,他们招募一大批福建沿海乡亲进入岛内,从事海上养殖、捕捞的营生。更主要的是,郑芝龙倡导发展海洋经济贸易,放洋海上航行,同日本和南洋诸国通商贸易,获取了丰厚的资金回报,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和实力。
郑芝龙可以称得上是民间将海洋发展、海上贸易同军事武装结合最早的一代豪杰。他深知,倘要称雄台湾,牢牢把握统治权力,光有海洋养殖和捕捞队伍,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商队还不够,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为的是捍卫海疆,尤其打击海上侵扰商船的海盗。于是,郑芝龙树旗招兵,购置军械武器。自任总兵官,下设总监军、左右谋士、参谋总部、督运监守等机构,负责军事防务和海上航行安全及海洋贸易输送。一时间,成为台湾实力最雄厚的政治军事经济集团。
大明天启年间,闽南发生严重灾害,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许多村民只能靠野菜树皮度日。郑芝龙不忘乡情,短期内招抚泉州数万饥民来台垦殖或发展渔业。沿海饥民无业者知道郑芝龙重乡情便竞相投奔,郑芝龙无有不纳,一个不漏地全部编入他的垦荒大军或养殖、捕捞大军之中,声名响彻海峡东西两岸。
那是个大航海已被开启的时代。荷兰人的大商船大舰队早就开进了亚非海域。明朝政府对此一筹莫展。朝廷想到了孤悬台岛的郑芝龙,诏令泉州知府蔡善继任泉州巡海道前往招抚。郑芝龙深明大义,同意与朝廷合作,接受招抚,主要承担朝廷不能完成的在海上阻击或拦截荷兰殖民者船舰的重大任务,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事业。郑芝龙不辱使命,只要看见荷兰船舰在中国海面出现,当即派出武装队伍进行打击,屡战屡胜,将荷兰殖民者远远地挡在了公海之外。
后来,郑芝龙在剪除海上盗寇或帮派之后,还主动将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洋发展力量,纳入地方官府管理体制之内,名正言顺地取得政府赋予的制海权和海洋事业发展权、贸易权,合法掌控了东西洋面贸易经营的特别权力。当时,日本人眼见着郑芝龙强大的海上势力,虽对华夏沿海一线有觊觎之心,却也不敢妄自贸然行动。他们退出东亚海洋竞争后,郑芝龙很快与荷兰殖民者达成海上航行与贸易协议:规定凡是荷兰的对日本贸易,必须经过郑芝龙的准许,将中国特产运至台湾,转手之后,方由荷兰方面运往日本出售。郑芝龙在这一个回合同荷兰殖民者的争夺之中,再获成功,赢得了维护东方海洋事业权益的声名。
郑芝龙的晚年,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那是因为他离开了海岛、海湾、海水和船舰、水军。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晚年的一大遗憾。
再说郑成功。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
郑成功曾经在南平(今福建延平)起兵抗清。时人称郑成功为“郑延平”(亦叫“武延平”,“文延平”则是出身于延平的南宋理学大师李侗)。延平区九峰山至今仍有郑成功屯兵的历史遗迹。当时隆武皇帝十分倚重朱成功(即郑成功),专门向他讨教晚明中兴和治国之道。郑成功不负皇恩。他在隆武二年(1646年)于延平之地提出了六条中兴之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思想,亦即“延平陈条”,可谓石破天惊,被隆武皇帝叹为奇策,大加赞赏。在“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封建时代,郑成功的这一思路,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晚明朝野的强烈反响;尤其郑成功“通洋裕国”的理念,成为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对外贸易的伟人,被学界称为放眼全球海洋的先驱,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大地域。较之陆地内河的“黄色文明”,海洋的“蓝色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收获,客观上推进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郑成功的“通洋裕国”思想,开启了国人看世界海洋和海洋富国的宏大眼光,将国人引上了全新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
有道是“海阔任鱼跃,海长凭龙飞”。一旦跃进大海的郑成功犹如奔腾向前的蛟龙,游刃有余。
郑成功可说是中国古代最早有着海岛根据地意识的军事家。他长期率军占领的厦门,其时还是四海茫茫的孤岛,不像现今这样与大陆连接。他因思念明朝而起名的“思明”区,当年曾经是郑成功及其军队最主要的占领区。之所以说这里是郑成功军队的根据地,原因就在于他与海岛上的老百姓关系特别密切。军民关系如同鱼水关系。郑成功对岛上百姓尤其厚爱,主动减轻渔民的税赋,绝对禁止军队欺压百姓,也不容许军队骚扰百姓;渔民一旦在海上遇到海盗或者外来船队欺负,郑成功当即指令军兵出发营救,因而得到了百姓的赞赏和支持。
至于郑成功后来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故事,那就是家喻户晓的了。
郑成功领导的军事集团依靠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海洋经济。他和将士们不论战胜还是战败,获取补给或取得民间支持,大部分依赖的是沿海和海岛,以及商船、海上贸易。他建立了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海岛(厦门、金门)根据地、海上商业(经贸)、军事武装三位一体的庞大集团,不仅有效地沟通了内地省份与沿海地区的商贸往来,而且还创造性地开通了福建至东南亚,再至日本,最后返回福建的循环海上经贸航线,扩大了船舰迂回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海上经贸文化的持续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台湾当成了大本营,发展海洋经济就更加成为他和部属们的宏伟事业。尽管清王朝实行严厉的“海禁”和“迁界”政策,却不能困死郑氏集团。郑成功利用郑芝龙留下的海外关系和他自己新建的东海之日本、南海之广东、越南关系,不间断地进行海上贸易活动。郑成功及其军兵控制的东南沿海海面上依然船舰行走自如,桅帆鼓荡;渔人捕捞不绝,孩童岛礁拾贝。
郑成功为了壮大航海事业,还建起了造船工场。杉桅、风帆、桐油、生漆、蛎灰、樟板、铁器、木楔、钉子、棕丝、麻线、锯子、铁锤、斧头等等材料和工具应有尽有。他们与海外商家做生意,主要货物有铜、锡、铁、象牙、胡椒、苏木、鱼皮、药材等。每遇一六、二七、三八墟期,源源不断的大米、粮谷、丝麻、竹篾、木柴、食油、茶叶等生活必需用品,在港口、码头和集市交易。郑成功曾经一度拥有雄兵10万,船舰上千,甲胄利器数万,成为东南沿海最为强大的海军武装力量,控制了大面积的制海权,纵横驰骋海上而不败。
郑成功“通洋裕国”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契合了大航海时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顺应了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经贸发展和市民社会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是对传统社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以农立国”陈旧观念的一次重大挑战和大突破,引领了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代潮流,也对东南沿海初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郑氏父子,属于浪涛翻卷的蓝色海洋……
(杨国栋,作者为政府公务员,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万字。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