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每种色彩,都值得盛开

    ——记特殊教育教师刘文婷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王胜昔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9日 01版)
    刘文婷在教学生说话。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寻找最美教师】

     

        开栏的话

        九月是属于教师的时节。辛勤的付出化为金秋的收获,教书育人的智慧育出满园的桃李。“三尺讲台点亮一生精彩”,本报今日开设《寻找最美教师》专栏,遴选最优秀、最生动、最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人物,涵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师岗位上涌现的教师典型,为读者介绍“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展现中国梦征途上教师群体的奋斗与坚持。

     

        一架半新不旧的钢琴,一个咧着嘴笑的男孩,悠扬的琴声伴着笑声,刘文婷新学年的第一堂音乐课从《最好的未来》这首歌开始了。

     

        在刘文婷看来,每年的9月1日只是生活的一个节点,而从这一天开始,和那些不平常的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时刻,又将成为她不断回味的片段。

     

        刘文婷是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校长,也是第七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今年,她迎来了第27次开学。

     

    26年坚持,为了需要特殊照顾的生命

     

        下课铃响了,大班的同学们都很兴奋,因为刘老师答应带他们打鼓。

     

        教室里,4个孩子在架子鼓前坐好,随着音乐打出节拍。更多的孩子整齐坐在桌前,拿着鼓槌,细心算着“左右左右”,但总是漏掉几拍,刘文婷耐心地帮他们分析,为他们每一个进步鼓掌。

     

        这样的课,在外人看来并不有趣,因为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句歌词都重复再重复。刘文婷告诉记者,由于智力先天缺陷,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一首简单的歌曲,孩子们往往需要一个月的努力才能初步掌握。

     

        日复一日的重复,第二天总要比第一天付出更多的耐心,26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当年是怎样的机缘让她走上这条满是艰辛的路呢?1987年,15岁的刘文婷考入河南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那时她的梦想是像鞠萍姐姐一样,穿着纱裙带领天使一般的孩子跳舞。“开学前我还在想,特殊,是不是教育神童的意思。开学后才发现,这个特殊指的是‘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分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分到相对轻松的‘聋哑’或‘盲人’方向,老师说,‘智力障碍’方向为什么没有人报名?实在不行大家抓阄吧。”说到这里,刘文婷笑了,“我就是这样选择了‘智力障碍’这个方向,走进了培智学校。”

     

        她后悔了吗?想过离开吗?还在追梦吗?这些问题无须回答,26年的坚持,早说明了一切。

     

    一遍遍重复,她必须习惯

     

        毕业后,刘文婷真的穿上了纱裙,坐到了钢琴前,却和当初的想象有很大差距。“上课的时候,刚开始很多孩子都坐不住,根本听不懂指令。”刘文婷说。

     

        她必须习惯,她一遍一遍地教,孩子一遍一遍地学,又一遍一遍地忘。她必须习惯,孩子们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无来由地大哭、无来由地推撞、无来由地从教室站起来走掉。她必须习惯,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妈妈”和“保姆”:系鞋带、剪指甲、教他们坐公交车、分清男女厕所……这些平常孩子一学就会、一说就通的常识,他们却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当时社会上对特殊教育还有误解,有人说她教的是“憨子”,“只要看着别出事就好了”。不少同事出门介绍自己的时候,不好意思把专业说出来。付出的比别人多,收获却十分有限,有时甚至还会带来精神上的拖累。有些老师因此离开了学校,刘文婷也动过这样的念头。有一次上课,一个孩子忽然踢她打她,她动摇了,想离开这沉重的负累。

     

        “我还是留下了。我们学校很小,所有学生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他们都叫我妈妈,我舍不得离开他们。”刘文婷说。

     

        刘文婷告诉记者,她和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

     

    孩子们幸福,是我最大的成就

     

        “刘老师,我认你当我干妈的事情,你要是想好了就给我一个答复吧。”

     

        “刘老师,你弹琴真好听,我想认你当干妈。等你的好消息。”

     

        “刘老师,你想好了吗?我想认你当干妈。”

     

        这是大班学生林思慧(化名)暑假期间写给刘文婷的信。短短的一个暑假,写了三封,每一封的开头都是同样的要求。记者问小林,为什么非要给老师换一种身份,她说:“刘老师对我好、长得漂亮、弹琴好听。”

     

        每个孩子都叫刘文婷“妈妈”。大班学生张海东,说话含混不清,但是唱歌却流利自信,他只有在叫刘文婷“妈妈”和唱歌的时候口齿清楚。

     

        “启升的乒乓球打得最好。欣雨家在外地,有些内向,但是乐感很好,我教她弹琴,也会把她带回家住。”刘文婷介绍着自己的学生。

     

        看着孩子从不能沟通交流变得自信、能够生活自理,她的心灵被这些坚强的生命震撼,收获的成就感难以名状。刘文婷告诉记者,她去医院看病,开电梯的是自己的学生,她去银行办业务,保安是自己的学生,有的学生已经结婚生子,过得平凡幸福。对于“老师妈妈”来说,“于愿已足”。“但是,还是有很多孩子无法就业,希望社会能给智力障碍人群更多辅助性就业、支持性就业的机会。”她说。

     

        刘文婷的办公室外墙,贴着一行字——“牵着蜗牛散步”。是的,即使是小小的蜗牛也有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就像他们最爱唱的那首《最好的未来》: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本报记者 姚晓丹 王胜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