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历史学界将“儿童”对象化,从而催生各种与儿童相关研究的时代。在儿童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建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将这一研究领域带向尴尬境地:一方面,儿童处于“被动”的失语地位,对于外界完全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对其表示异议的“生活经验论”又矫枉过正,几乎完全否定社会对儿童的作用。在“社会建构论”基础上提出的“儿童—社会相互建构”理论有望打破研究瓶颈,为儿童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该理论由两部分组成:突破传统儿童史中的家庭史研究取向,将儿童置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里加以认知;从成人世界对待儿童的认知、态度、实践和制度等方面,探讨站在“被动”“消极”地位的儿童怎样成为历史中的一个行动主体,参与到对社会的建构中。
摘自《学术月刊》2016年 第6期 辛旭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