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4日 星期日

    忘笔墨而胜入真景

    作者:吴菁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4日 12版)
    匡庐图(中国画·局部) 荆浩
    匡庐图(中国画) 荆浩

        【艺图释像】

     

        观《匡庐图》不可忽视荆浩的笔墨。笔墨,是绘画的表达技术,需用心钻研方可随心应手。《笔记法》中提到荆浩实地写生松树“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他崇吴道子的“笔胜于象”,尚王维、张璪等人的墨色宛丽,苦习多年,成就了荆浩“有笔有墨,水晕墨章”的个人笔墨特色。

     

        《匡庐图》中山形的勾勒、建筑的界线乃至船夫手中的船篙都有吴道子的劲线风范。山体的皴法、云雾及瀑边的墨迹比王维、张璪等人的水墨更显完善:水在墨中的作用、水墨共济呈现的效果都比前人把握自如,线与水墨得以完美融合。荆浩集前人所长,创造了线墨相济并重的北派水墨山水画法。

     

        《匡庐图》中那些貌似不起眼的树木在全画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试想,若没有这些远近高低的树木,画面会显得干涩失彩许多。正是这些树木为画面中的远景增添了勃然生机。仔细看更远的景深,山巅的树木都有干、有冠、有姿态,使山在刚毅中平添一丝动人的妩媚。

     

        荆浩用大笔墨造就了中、远景的宏山阔势,也精细地描绘了田园牧歌般的柔情近景。静谧安逸的山舍、悠闲走在马后的行人、从容撑篙的船家,营造出“闲来无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轻松日常。特别用心巧妙的一笔是行人、船家都面向右边画外,因画中人物眼神的指引,使空间无形得到了延伸,别有意境。

     

        若将《匡庐图》与庐山实景对照,必有出入,但景的深远、山的巍峨、生活的怡然尽脱画而出。所谓气韵,便是充分观察、理解描摹对象后,借情感载体摹写并呈现给观者,引情感共鸣。庐山能给游者的感触,此图尽善传递。《匡庐图》虽绘景“六要”概具,“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却能令人忘笔墨而胜入真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