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专家解读】
二十国集团(G20)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G20,贡献中国智慧,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伴随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唱响国际,获得广泛共鸣。
第一,倡导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西方的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与此同时,面对气候变化、反恐、反海盗、反贫困、网络、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一国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应对,也难以独善其身。面对世界经济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主张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反对“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反对一切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挑战产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效应,中国站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高度,倡导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共商合作大计。
第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批亚非拉新独立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再次凸显了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紧迫性,也为改革提供了机遇。中国主张国际经济治理不能由少数国家说了算,应由大家商量着办。应改革国际金融组织负责人遴选程序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制定反映各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权重的新份额公式,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国际贸易体系、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等。
第三,高度重视发展问题,优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的主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捍卫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发展中国家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从自身实际出发完善发展模式。二是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相应责任。发达国家应切实兑现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开放市场、减免债务,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南北对话,建立长期、全面的新型南北合作伙伴关系,增进理解和协调,在互利互惠、取长补短中实现共赢。针对国际上有关援助低效的争议,中国主张发展中国家积极改善国内环境,提高发展援助的有效性。四是支持联合国在发展问题上更好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推动南南合作。同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源应优先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五是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旨在立足长远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
第四,推进对外开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本国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多的“走出去”,发挥中国的经济优势,带动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这和历史上西方国家崛起过程中推进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是对新中国外交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外交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社会制度论亲疏,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推动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这一外交理念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中国“不忘初心”,仍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将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优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理念一脉相承。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体现了中国自信和中华文明深厚底蕴,表明中国外交超越一国之利,格局更大。
中国积极践行全球治理观,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实现共同发展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尽最大努力向有关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在支持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供援助,在关税、减免债务、优惠贷款、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等方面推出新的援助举措。同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设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上合组织、非洲国家等提供信贷支持和优惠贷款。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中国推动20国集团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稳步推动共同发展。
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公正、合理的方向改变是一个漫长、曲折、动荡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力提升,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合理、不公正之处正在被打破,中国应增强信心,进一步扩大国际参与,提升中国观念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