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星期五

    黔山梨园丹梅香

    ——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侯丹梅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09版)
    8月26日侯丹梅演出《铁弓缘》剧照。本报记者 吕慎摄/光明图片

        8月26日,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国际会议中心剧场上演京剧《铁弓缘》。一出戏3个小时,满场1000多人看得如痴如醉。观众们感受着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更领略了主角的非凡魅力。“看一次就爱上她了!”这是第一次到剧场看戏的观众对她的评价。她,就是贵州京剧院院长、京剧表演艺术家侯丹梅。

        侯丹梅从小就爱戏,这是梨园世家给她的基因。10岁上台,12岁进入天津戏校,13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她上的74班群星璀璨。1984年,侯丹梅拜在京剧大师关肃霜门下,成为关肃霜的关门弟子。“关派”艺术戏路宽广、文武兼备,以刀马旦见长,青衣、花旦甚至反串小生、花脸也无一不精。长期在云南与恩师朝夕相处,侯丹梅得到了真传,被誉为“小关肃霜”。

        今年5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里,侯丹梅主演的关派名剧《铁弓缘》成为京城戏迷关注的焦点。这出戏的主人公从情窦初开的美少女到跃马沙场的女英雄,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物性格和舞台角色也随之变化多样,一个人物展现多个行当,花旦、青衣、小生、刀马,次第出场,侯丹梅都驾驭得炉火纯青。特别是她演绎的关派绝技“靠旗出手”:接枪、抛枪、转枪全用靠旗完成,不论枪如何抛转,靠旗纹丝不乱,这样的硬功夫令观众大饱眼福。

        生旦、文武,不论专工还是反串,侯丹梅都能做到规范、精准,各有光彩。她在《巾帼红玉》中是英姿飒爽的梁红玉,在《布衣女人》中是淳朴的盘秀儿;在《四郎探母》中能够表现出铁镜公主的雍容华贵,而在《连环套》中她能演出黄天霸的几分卑鄙。这皆源自侯丹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物的精准把握。

        “学艺更学做人,对京剧的热爱、对观众的挚爱、对乡土的珍爱,是我从关先生身上学到的艺术精髓。”关肃霜扎根边疆,常年在少数民族村寨汲取艺术营养,这些深深影响着侯丹梅。从《布依女人》到《黔人李端棻》,从《苗岭风雷》到《王阳明》,侯丹梅的原创京剧几乎都浸润着贵州文化的滋养。剧评家们说,不管是唱“关派”经典剧目,还是按“关派”风格排演的新戏,都充分表明了侯丹梅一步一步地踩着关肃霜的脚印,全面继承与发扬着“关派”艺术。

        侯丹梅爱戏,她爱在戏的世界里不断创新。她首创用英语唱京剧《打瓜缘》,用京剧演绎名著《堂吉诃德》。“我努力用外国人的语言和他们的故事,传递京剧文化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国粹。”侯丹梅说。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我们都是冲着侯院长这面旗帜来的。”已是贵州京剧院副院长的冯冠博2006年从河南来到贵州,侯丹梅爱才惜才的言行深深打动着他。“她像一位大姐,从衣食住行到艺术成长,都为你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为他们争取上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到带着他们去北京、天津、上海打知名度,像冯冠博这样在侯丹梅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来自各地的京剧人才,成就了贵州京剧院在全国地方院团中的领先地位。

        今年6月,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贵州京剧院调研,侯丹梅只提了一个建议:在引进和培养京剧优秀人才上给予倾斜。有人说她傻,京剧演出市场并不景气,为何不多要点资金、多说点困难。“国家给我们的已经够多了,我们自己把戏演好了、把观众打动了,市场自然就有了。”侯丹梅说。

        侯丹梅深爱着那些爱戏的观众。每个周五下午,来自贵州各地的新老戏迷们都会聚在贵阳市中心的“国艺剧场”免费参与“戏聚星期五”的活动。侯丹梅到场不仅给大家唱戏,还给大家讲戏、教戏,更鼓励大家上台演戏。“她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戏迷们对他们的“侯老师”不约而同的评价。贵州京剧院每年几十场的下乡演出,侯丹梅场场不落。打开她的微信朋友圈,满满都是观众、戏迷和演员打动她的感言,她也不需要多说自己,因为她相信黔山梨园自芬芳。

        (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