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材大家谈11】
《世界古代史》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人类文明产生和演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的历程,以及世界古代史上各国家、民族、文明演进的背景、原因、进程、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把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适当地位准确地写进了世界古代史。例如,在上古阶级社会的历史中,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将上古中国列为第五章;而下册中古史则将唐宋帝国的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最前面,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重新考察了人类社会最初的三种生产方式——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认为它们都属于“最初的社会形态”。这与过去认为它们是相继依次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不同。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马克思指明了这三种社会形态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有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原始社会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奴隶制社会是奴隶对奴隶主的依赖;封建制社会是农民对封建主的依赖。第二,生产力水平同样低下,都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因而它们都是“最初的社会形态”。教材研究了这两个特点,表明它们都是各个不同地区的“最初社会形态”。
教材充分重视新材料并吸纳了新知识。当前,世界古代史的研究日新月异,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教材对以往较为陈旧的知识进行了更新,把在国际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新知识点,如古代埃及的最新历史分期和埃及国家的形成在国家统一之前等内容,融入教材。再者,以往的教材通常将上古埃及置于上古西亚之前,本教材却对二者进行了颠倒,因为国内外学者已经趋同于认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西亚苏美尔文明,而非原先认同的埃及文明。因此,本教材按照世界文明发生的顺序,将西亚苏美尔文明置于埃及文明之前。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世界古代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