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31日 星期三

    名志流传 彰往昭来

    ——倾听江苏省修志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申艳平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31日 05版)
    江苏省方志馆展出的部分方志。本报通讯员 申艳平摄/光明图片

        【以史鉴今·地方志的故事】

     

        2016年8月10日,《泰州市志》出版发行,作为江苏省泰州市第一部通贯古今的综合性志书,该书用300多万字、400多张表格与700多张图片翔实地记载了泰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时间在江苏史学界引起轰动。

     

        江苏是我国最早编纂地方志的地区之一,修志历史悠久,名志更是层出不穷,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进入新时代,江苏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为方志注入新鲜血液,彰显方志之美,留存时代记忆,为今人提供“正衣冠、知兴衰”的历史借鉴。

     

    依托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旧貌,江苏古今的地名更替……在江苏省方志馆,这些历史浓缩成一幅幅图片、一本本志书,承载着大江两岸厚重的文化底蕴,引得游客驻足。

     

        江苏在历史上人文荟萃,志书量多而质优,是名副其实的“方志之乡”。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开始新一轮方志编纂工作,在传承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揭开了方志事业的新篇章。

     

        “吴中山温水软,绿畴绣野,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太湖襟带西南,烟波浩渺,洞庭秀嶂翠峰,隐现银涛……”新编的《苏州市志》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河美景,惹人遐想。美不限于画,雅不止于词,《扬州市志》章节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对家乡的赞美溢于言表。依托独特的地区文化,江苏方志扬“个性”之美,展现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让人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涵养文化自信。

     

        志书层出不穷,离不开江苏体系分明的地方志系统。自新一轮方志编纂工作起,江苏构建了省、市、县(市、区)三级结构,分头推进志书编纂工作。现已出版省志1部,市、县(市、区)志188部,部门专业志1260部,乡镇村志592部,整理出版旧志35部,编写出版地情资料书551种。

     

    追求真实准确

     

        “志追司马三十载,编史修志铸风采。秉笔直书担道义,去伪存真扫尘埃。”这首题为《修志人之歌》的诗作倾诉了修志人为求真实不畏艰难的人生追求。

     

        为延续乡土文化,2011年丹阳市启动“村村记忆”项目,计划为全市3232个自然村修编志书。消息传到史志办公室主编张昌龄耳朵里,年近八旬的他难掩激动之情,顾不上年迈体弱,立刻投入到志书的编纂工作中。

     

        “一想到那些消失的村落,我就停不下来。”在张昌龄的带领下,3000多名修志人参与了《丹阳村村记忆》的编纂工作,同时还成立了图片与影视资料拍摄工作队,通过照片和视频形式采录原生态方言,将乡音乡貌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老方志人张昌龄的写照,也是新方志人胡卓然的坚持。2014年起,南京市方志办主任科员胡卓然开始着手《南京青奥会图志》的编纂工作。“作为地方历史的文化载体,真实是地方志永恒的主题,也是发挥其社会功效的前提。”胡卓然说,方志编修务必真实,最怕核实不清就下笔。为了编好《南京青奥会图志》这本重大事件志书,在南京青奥会期间,胡卓然每天必定早早赶到现场,详细了解最新情况,回到办公室后常常查阅资料至深夜。

     

        在江苏,成千上万的修志人凭着心中的信念,耐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用手中的笔杆为每一条路、每一座桥写下注脚,求真存实、留存时代的最美记忆是他们的共同信仰。

     

    用好方志资源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有着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清代编纂的《吏治悬镜》,对新上任的官吏提出23项规定,其中第3项就是“览志书”,可见地方志“彰往昭来”的功用。

     

        在新时期,地方志为江苏的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等提供了不少帮助。苏州古典园林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众多地方志工作者参与了文本的起草工作,他们以历代地方志和文献为基础,参考了《吴郡志》《苏州府志》和现代《苏州市志》等22种地方志资料,文案的大半参考资料来源于地方志,对申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地方志彰显着一方经济、社会、人文优势,普及方志知识是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2012年起,江阴市史志办成立地方志宣讲团,开展地方志知识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的“六进”活动,进行地方志文化宣讲活动41场,送出地方志书籍5000余册,向近万名市民普及了方志知识。

     

        “地方志不仅是记录史实的书,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方亚光说,为更好地传播方志文化,用活方志资源,江苏建成各级各类方志馆13家,力争把志书变成开民心、启民智的文化资源。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申艳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