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编者按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本报特邀请专家学者、地方干部和基层群众,围绕“如何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展开圆桌对话,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董城 陈旭
嘉宾: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名杰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陈文军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李大娟 北京市密云区高岭镇四合村大学生村干部
朱加辉 北京市东花市街道社区工作者
为民谋福,如椽巨笔看顶层
主持人: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数次说到“人民”;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44次提到“人民”二字;最近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26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核心所求,是为了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人民,无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最为瞩目的关键词。
陈名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总是与为人民谋求福祉休戚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我们认为“五大发展理念”不是谁强加的,完全是源于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支撑这一判断的依据,就是“五大发展理念”每一环、每一扣、每一丝,都没有脱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迟福林: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力实施宏观调控,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切,都直接作用到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使我们的老百姓在改革发展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种获得感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客观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想在各方面迅速拉平,很困难。今天,党中央下了这个决心,提出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大决策、大战略,为确保公平制定了一系列坚实管用的顶层设计。
三是农民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实现小康,过上好日子,关键看老乡的“钱袋子”。党中央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
陈文军:党中央多次强调,在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做到“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是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指明了衡量国家改革、社会进步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也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各项事业走向成功的基本价值目标,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我们现在能够充分论证,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是十分务实管用的。其背后,科学决策的来源,无不是源于群众。大家都有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坚持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搞调研,真正用心去体会人民群众的需要,用心去思考如何有效满足群众需求。党中央了解群众、理解群众、尊重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其决策必然能够让人民产生更多“获得感”。
解民之忧,锲而不舍向前走
主持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应该清醒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民还有不少忧虑,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的问题还比较多。深化改革,从老百姓的角度说,就是一直关切、揪心的老大难问题,这回终于有解了。
迟福林:从中央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看,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体制改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有些方面有重大突破。正是这些在改革重点领域的重要突破,使老百姓体验到、享受到了获得感。因为这些改革剑锋所指,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
比如,教育公平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其中就有关于“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专项计划”,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政策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了,每年惠及人数都在增加。中央财经大学一位老师曾和我说,他们学校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占了22%还多,这一比例还在增加。
从社会体制改革看,我们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宽社会组织门槛和增强社会活力上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消费结构明显升级,亿万农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李大娟:您提到农民,我感触很深。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我选择了留在农村工作。我到密云区高岭镇四合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已有三年了。
当初干村干部,最大的理想就是将自己所学的信息化知识带入农村,让农民发家致富,走出乡村。
去年秋天村里红薯大丰收,11月份天都凉了,还有好多红薯堆积在窖里,没人来买。几经思考,我注册了微店,取名蜜官儿,刚开张那几天,我天天守在电脑前,手机更是不离身,恐怕错过一个顾客。就这样,两千多斤红薯干,半个多月全卖光了。
说实话,运用新知识为新农村“输血”,帮助乡亲们致富,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我在这里将党的政策与老百姓的需要联系起来,让老乡实实在在获益。
陈名杰:大娟是我们北京市的一名百姓宣讲员,她的真实故事打动了很多人。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下大力气解民忧,做了很多大事、实事、好事。从本质上说,这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是党中央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所决定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同群众的需求之间,也是存在一定“温差”的。一方面,我们在为群众解决困难,特别是破解瓶颈性、制度性、历史性、区域性的老大难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靠科学决策、坚韧不拔和努力实践,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可谓“永远在路上”;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向群众宣讲、解读、问策、回复的问题,在这个实践中,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精准解读中央方针政策,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集聚正能量;同时,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积极搭建为群众服务的平台,反映人民的疾苦,纾解群众的情绪,促进问题的解决。始终让人民看到人民的公仆,在党中央的带领下,锲而不舍向前走的决心和意志。
不缓民事,群众更多获得感
主持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走进群众家中,往往要看看灶上、坐到炕上、问到心上,通过询问一件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情办得好不好,把握和审视中央的大政策管用不管用,群众满意不满意。其背后,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更多的获得感的清晰路径。
朱加辉:我来自基层单位,身在社区,可以说每一天对于群众的需要都有实实在在的感知。平心而论,在生活中,群众自己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麻烦事儿还真是挺多的,软硬件需求都有。比如,现在我们迎来了生育高峰,适龄夫妇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很多人是自由职业者,对走手续、办证件这套规矩很不熟悉,希望通过现代化的途径咨询、办理;比如,我们很多老旧小区,居民迅速步入老龄化,很多老街坊儿女不在身边,需要特殊照顾。“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一次,一位居民向我反映,他所居住的社区路灯灯泡暴露在灯罩外,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是如果碰巧遇到下雨打雷等恶劣天气造成爆裂、短路事故,小事也能惹大祸。
遇到这些难题,我们东花市街道的老百姓大都会想到网格化管理平台。大伙儿有什么诉求,只要通过平台网站或手机软件,打开模块、输入信息,后台工作人员就会受理、派遣到相关科室、督促尽快处理,还会及时把事情解决的进度和结果反馈给这位居民。
一件一件群众反映的事都顺利解决了,如今,大爷大妈见了我总是说,“呵,没想到你们这个平台还真管用!”我想,大爷大妈说这话时,是有获得感的。
陈文军:小朱的实践说明,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传递机制必须准确、有效,绝不能出现“中梗阻”。这就需要在制定政策时,要尽量具体、准确、到位。如果不够精准,就很容易导致好的政策措施,到了基层群众那里却得不到好的收效。
此外,我认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还有短期和长期之分。比如,基层政府为草原上流动放牧的牧民建立集中居住点,牧民开始不理解甚至坚决反对,短期他们不理解这件事,但等搬进定居点后才发现,从长远看好处多多;另一种情况也存在,对农民进行搬迁,尽管政府给了农民房子和补贴,但由于失去了耕种的土地,拿了钱的农民没有能力和渠道寻找新的工作。这样短期“获得感”有了,但长期却是个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应该是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和共存。
陈名杰:不缓民事,始终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1933年4月,党中央机关迁到江西瑞金的沙洲坝。当地本来用水十分紧张,中央机关来到后一下子增添了上千人,用水愈发困难。当时,毛泽东同志亲自带人到附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较远的乌鸡岭有一股山泉,立即组织红军干部和战士用粗竹子做水管,将山泉引进了村子,解决了用水的燃眉之急。
从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自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领域,都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切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中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得人民群众目光所及,都有改革者的艰辛和努力。
笃信光明,全心全意为人民
主持人:现在,我们共同经历着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程。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深化改革,无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迟福林:“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性特点十分突出: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以转型改革促发展是一个基本趋势;转型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经济转型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转型需要“闯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重在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矛盾。由此,释放市场活力,释放转型发展的内需潜力,使广大社会成员切切实实从改革发展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公平感。
陈名杰: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如何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经济的活力,为激发百姓更多更大的获得感提供更多动力。改革者对待群众,在态度上要真心诚意,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驾驭各项工作规律的本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工作上要知难而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到群众中去汲取营养,敢啃硬骨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作风上要不忘初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在群众面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准绳,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
陈文军: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如果我们不了解群众,就不能很好地尊重、理解群众的心愿、渴求,即使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但因为服务的方式、内容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群众还是没有“获得感”。持续建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需要政府与群众之间良性、有效的沟通互动,积极努力建立公平正义机制。
李大娟:乡亲的盼望,就是我的梦想。小村干部也能唱响农村大舞台。现在,国家也给了大学生村干部最大程度的保障。运用新知识为新农村“输血”,帮助乡亲们致富,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放下身段,融入群众,脚踏实地,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这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朱加辉:事事存真心,以百姓心为心。虽然在“网格”平台上,我们处理的都是一件件细小的平凡事,就因为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小事也成了大事。认认真真维护好这座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实实在在以“民心为镜”解决居民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