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面团,经过民间艺人巧手制作,立马变成活脱脱的宫廷侍女;原本平淡无奇的泥巴,被艺人搓揉拿捏,瞬间变成活灵活现的顽童;看似废物的葫芦壳和麦秆儿,却能在艺术家手里变成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张普通红纸,经剪纸大师巧夺天工的创作,化身为一幅生动的鸳鸯戏水图……这些在中国春节庙会上常见的场景,出现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牵头主办的“感知中国·哈萨克斯坦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6日开幕以来,吸引了不少当地民众。本次展览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大学生宫举行,通过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的传统非遗展示和民间艺术表演,让哈萨克斯坦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近40位中国民间艺人在现场展示了古筝、唐三彩、蜀绣、皮影戏、剪纸、面塑、吹糖人、葫芦烙画等传统技艺,还表演了气功、杂技、魔术以及《二鬼摔跤》、长嘴壶功夫茶艺和民间舞蹈高龙。
家住阿拉木图的12岁小姑娘妮娜随妈妈观看了河南面塑艺人李菊芳的作品后,就对面塑着了迷,从早到晚粘着李菊芳,要求教她制作面塑。在李老师指导下,妮娜进展神速,做出来的面塑像模像样,小姑娘对此非常得意。以前在她眼里,面团只能用来做面食,没想到还能用它捏出活灵活现的小人来。她觉得太不可思议。
剪纸艺人胡明用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剪出的飞鸟、蝴蝶、鱼虫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在一旁仔细观看的女大学生让娜感到很神奇。更令她赞叹的是,胡明剪纸从不用构图,无论花鸟鱼虫还是龙凤呈祥都一气呵成,堪称一绝。
阿拉木图市民毕伊萨乌娜在每个展台前都流连忘返,对每种民间艺术都充满好奇。当吹糖人大师马福利将加热的糖稀瞬间吹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时,毕伊萨乌娜兴奋得像个孩子,举着糖人让女儿给她拍照。
毕伊萨乌娜酷爱中国文化,经常来中国旅游,对于中国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她说,喜欢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她原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展览,到现场才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中国文化的宝库。毕伊萨乌娜说,虽然哈中两国是邻国,但两国民众相互间的了解还不够,组织这样的展览有助于当地民众近距离认识中国文化,她希望两国举办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毕伊萨乌娜的影响下,女儿萨伊达选择了学习汉语,并到中国留学,目前在一家中资机构工作。自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以来,她每天都来看展览。她说,古丝绸之路曾经将中国和中亚联系在一起。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给学习汉语的哈萨克斯坦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哈萨克斯坦现在兴起汉语热,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到中国留学。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设在哈萨克斯坦著名的高等学府,无疑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到中国留学深造,更多哈萨克斯坦人将因此认识中国、热爱中国。
(新华社阿拉木图8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良、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