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9日 星期一

    百年国际地理大会上的中国强音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见习记者 周艺珣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9日 08版)

        近日,具有145年历史的国际地理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在大会上向各国专家直言:“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实际问题作出的贡献之巨,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学所无法比拟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的理论进展在总体上也位于国际前列。”随着近几天会议的进行,陆大道所指的地理科学研究涉领域之广阔和博大,中国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诸多贡献也一一呈现于世界。

     

    关乎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学科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这次大会上,一份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图书书目有力地诠释了这句话——《大陆和海洋的转型》,这是地质地理的著作;《发现乡土景观》,这是一本文化地理视野的著作,以及《空间行为地理学》《哲学与人文地理》等。可以说,从地理环境到各种自然、人文现象均有涉及。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的介绍也再次说明了地理科学的博大精深。他说:“地理科学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核心命题是人、地关系。既可以是历史的、现实的,也可以是未来的。”

     

        据他介绍,地理科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4大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在地球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存在的关系。

     

        “大家常接触到的地理位置、识别地图等地理知识只是地理科学中很浅层次的内容,而且是零散不成体系的。但地理科学是严谨的系统知识体系,区别还是很大的。”张国友说,地理科学主张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旨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也就是从宏大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在变化的星球”。

     

    从经典走向前沿

     

        地理科学历来被誉为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从古至今,中国在地理科学的延续上,在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张国友介绍,地理科学目前已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其中,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记载地理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我国拥有文明世界的《山海经》《水经注》《尚书·禹贡》《管子·地员》等地理学著作。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已经进入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研究转向更注重提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和水平,致力于解决当前的资源、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中国学者也为世界地理科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来自中国地理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中国作者共发表地理学科SCI/SSCI论文57912篇,仅在地理科学模拟及预测研究方面,过去30年间中国学者发表的模拟及预测研究论文数量就占发文总量的7.5%,相当于其他国家(地区)作者发文总量的8.1%。2010年—2014年,中国地理科学SCI/SSCI论文总量更已上升至第二位。陆大道正是为此感言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实际问题作出的贡献之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学都难以比拟。

     

    全球合作的中国声音

     

        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已经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学科,如何关爱地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地和谐、避免文化冲突和地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也就成了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在这一方面,中国正在发挥重大作用。根据《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一书的统计,从1986年至今30年间,中国先后与141个国家、地区合作发表地理科学领域的论文。自2000年以来,中国共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776个地理科学领域的机构参与中美合作,共发表论文4291篇(次),涉及环境污染研究、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等领域。

     

        与此同时,一批优秀的中国地理学者也在国际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据张国友介绍,中国地理学会先后推荐了吴传钧院士、刘昌明院士等人担任组织的副主席,秦大河院士担任了这一届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学术委员会主席。

     

        此次被誉为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地理盛会上,秦大河院士再次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呼声:“在人类大量使用酯燃料、垦荒,导致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冰川退缩、海洋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地理学家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本报记者 詹媛 见习记者 周艺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