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多少次来喀什的老城了。每当早晨十点半,喀什老城城门前那一幕欢迎远方客人的仪式结束后,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蜂拥而入城门,走入喀什老城后,就再也见不到游人如织的场面了。
记得2002年第一次来喀什,老城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道,私搭乱建的民居,让人心疼中有些遗憾。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是研究西域城市的活化石。有学者称,喀什历史街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早在1986年,喀什市就因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喀什老城修建在土崖之上,由崖底向崖顶修去,有些地段达六七层之多,像藤蔓一样顺势“攀爬”,层层叠摞。走进老城,在面积4.25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有着老城居民独创的500多座半街楼和过街楼,还有数百条街巷,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放射式延伸,宛若迷宫。
喀什老城的改造势在必行。然而,仅改造投资与工程量,就是横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关,此外还有说服群众、搬迁安置、地道回填等问题。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喀什市亚瓦格街道托尔亚瓦格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吾尼切木·瓦依提。这位世代居住在这片老城最核心区的老人,在2008年老城改造最关键的时刻,拖着生病的双腿,挨家挨户宣传政府的主张,讲解改造后老城的新貌。看到大家不相信的眼神,她主动动员自己的母亲和亲戚第一时间搬出老屋,进行改造建设。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在基层默默无闻工作的干部,喀什老城的改造才会有今天的模样,才能让人感到安静与祥和。
去年我来喀什老城时,无意间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一侧又一次见到了吾尼切木·瓦依提。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笑容满面地走到我面前,问寒问暖,像位老大姐。她现在已经退休,但她并没有回到家里,仍然工作在第一线。这让我想起了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因为有了他们,喀什老城的改造让人们从最初的犹豫、徘徊、不解,到现在主动要求,甚至因为自家今年没有被纳入计划而红了脸。而修旧如旧、完全按居民意愿和规划进行的一户一种模式,让喀什老城在改造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风采。这也是我每次最喜欢来喀什老城的真正原因。
从东门走入喀什老城,丝毫看不出这里人们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手工作坊依然叮叮当当,土织布机依然嗡嗡转动,土碗陶罐仍有市场,民间艺人依然在街头弹唱。
在吾斯塘博依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茶馆里,阿不都外力·赛力克每天都要来这里听听老朋友说的新鲜事。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60多年了。这里一直是老城的消息交汇点,总是吸引着老城的人。这几年,他听到最多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好了、谁家的房子盖得又好又大又漂亮、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他笑着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光,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我还想再活几十年,亲眼见证老城的变化。”
按喀什市政府的想法,2017年喀什老城改造完成后,他们就将申报国家5A级景区。没想到的是,这一目标提前在2015年就实现了。现在的喀什老城早已成为中外游人来喀什旅游必到的景区。可这里所有的街道、巴扎同样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使得喀什老城透出与其他老城不同之处:居民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切都如2000年前那般,人们安静祥和地过着每一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考察后认为: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对地震等灾害有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保护了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其经验值得推广,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令人钦佩的举措。
我每次来喀什,都要来老城走一走,看一看。这里居民内心的平静让人向往,他们面对喧哗的世界,也永远保存着一份祥和与坦然。
(本报记者 王瑟)
(本版照片除署名和资料图片外均由本报记者王瑟摄/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