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星期四

    广西:三江农民画 精彩走四方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陆燕 黄漓娇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05版)
    三江农民在作画。梁克川摄/光明图片

        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夹着泥土的芳香,载着民族的文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从偏僻侗寨走出广西,走进京城……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和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农民画晋京展”精彩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宫,每天慕名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藏在深山数十年的三江侗族农民画及其背后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农民执笔耕“画田”

     

        在湘、黔、桂交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多姿、民族风情浓郁、充满艺术气息的山区小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这里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体现木结构建筑超群技艺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但最让人赞不绝口的是那一幅幅出自农民之手的三江侗族农民画。

     

        20世纪70年代,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家群体悄然诞生。当时,县文化馆美术教师刘克清、杨培述等,下乡组织农村业余美术爱好者开办美术培训班,本以为无人问津,孰料,各村男女老少热情高涨,不少家庭几代人都同时参加绘画培训学习,不少人便从此走上以画画为生的“艺术道路”。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用心画好自己的画。”柳州“十佳民间艺人”、三江农民画第三代传承人杨共国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后因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但一直难以割舍画画的情结,经常把生活里那些熟悉的事物反复勾画在小学生用过的作业本上,“能成为农民画家,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杨共国说,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艺术形象的逼真水平,素材也不可能如专业画家那样信手拈来。而忙完农活,顺手捡起小树枝当画笔,在田地间、山地里专注地挥洒着自己的想象,或者夜间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纸铺在简陋的木箱上勾画,是当时农民画家的生活写照。

     

        即便条件所限,这些农民画家始终默默地在“画田”上耕耘劳作。40多年过去了,从树枝到画笔再到画漆,随着画笔的“升级换代”,农民画家们的绘画技巧也从生疏到娴熟,创作内涵得到拓展。作品数量从几幅到上万幅,农民画在侗族民间慢慢地扩散传扬开来。

     

        “通过画画,我有了经济来源,有了赡养母亲的能力,还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吊脚楼。”谈起那段艰苦岁月,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杨庆宜充满了感激。杨庆宜习画27年来,即使肢体不便,依然白天勾勒、晚上挑灯坚持画,用树枝、树皮、锅墨、蓝靛等材料,勾勒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而2006年被大火洗劫所有家当的农民杨功存,依然坚持画画,最终又“画”起了三层侗家新楼。

     

        绘画,就这样改变着越来越多三江农民的生活。如今,分布在独峒乡、林溪乡、良口乡的400多位农民画家,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三四千元,画画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画出侗家原生态

     

        不管时代如何变幻,三江农民画家随心所欲从民族特色习俗中取材的观念恒久不变。侗族同胞的生活习俗、山水风光、社交活动、节日庆典和恋爱婚姻等生产生活场景,被农民画家原生态地展现在画纸上。

     

        “农民画根植于侗族艺术的沃土,不矫揉造作,把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融合,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美术,清新独秀。”知名漆画艺术家梁铝说,三江农民画凝聚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最大特点是画面布局饱满,色彩鲜艳、活泼,不计较形象的逼真,从而形成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清晨,侗家阁楼还未露出真容,侗家人便赶着耕牛走在乡间小路上,暖色红衣与黄牛,与整幅画面冷调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农民画家吴凡宇的《出寨春耕》,点染出侗家人的乐观勤劳,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画一场景,看似简单的勾勒描绘,却能把平实的春耕秋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原汁原味再现侗家人生产生活的辛勤和喜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几十年来,三江农民画家的作品走遍了祖国东西南北,也收获了国内外美术界专家的好评。在京展览期间,国内美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不吝赞誉:别致精美的三江侗族农民画,不仅艺术技巧精湛,而且在民族人类学、民族审美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传扬侗族文化

     

        从琐事细节的涂鸦,到大型活动的描绘,无论何种事由何种场景,都被三江的农民画家尊为至上的画作之源。

     

        “绚烂多彩的农民画,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传播符号。”柳州市文联主席罗云贵说。多年来,在广西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三江农民画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次晋京展览,使农民画走出了广西,走向了全国,拉近了国人与侗族文化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培育民族文化品牌,三江县已建起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希望借助农民画的独特风俗民情优势,打造画乡品牌,传承侗乡文化,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方面,旅游方式将逐步从‘观赏式’向深入了解当地各民族文化的‘融入式’转变。”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覃佳瑾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焦耀光表示,将大力扶持发展农民画产业,为农民画家搭建对外交流、展示的平台,把三江侗族农民画打造成柳州和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让农民画艺术得以发展传承,让侗族文化走向四面八方。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陆燕 黄漓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