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画,绕不开南齐谢赫的“六法”,不仅为中国画建构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技术体系,更开拓性的创设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美学评价标准——“气韵生动”。明代汪珂玉曾说:“骨法用笔,非气韵不灵;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类赋彩,非气韵不妙;经营位置,非气韵不真;传模移写,非气韵不化”。认为舍“气韵”而奢谈“制作”,乃舍本逐末之举。在当代中国画坛,邵大箴先生的作品以清芬扑面、淡然无极的艺术风格,诠释了“气韵生动”的应有之义。就此而言,探讨和梳理他的创作经验及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不无现实意义。
无所欲求的为艺心态
有关“文人画”与“院体画”的讨论是贯穿中国画史的几条清晰线索之一。除技术层面的不同追求,“无意为之”和“刻意为之”是二者的根本差异所在。事实上,正是“无意”才显示了“文人画”的特性,其最经典表达莫过于元人倪瓒的“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耳”!所谓“刻意”,画被作为媒介或工具,以获取某种外部效益为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当代中国画坛虽无“院体画”之名,但行“院体画”之实的人不在少数。
无论艺术市场的高潮抑或低谷,邵大箴先生的水墨创作从未被其左右和影响。这种高迈、独立的艺术品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出机杼的价值追求:“每当我拿起笔,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任何一位大师和他们的画法”;二是淡定从容的为艺心态:“我的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是情理中事,我也从不介意。”
邵大箴的画作常用两方图章,一曰“全真”,一曰“自在”。所谓“全真”,不外乎澄澈心地、澡雪精神,以返朴存真、识心见性。“自在”则表现为:“自在自适,不假他求,不须外物,自我圆满”。虽不常在一起使用,但两方图章的内在关联无疑是密切的:要达“自在”之境,须修“全真”之性。其要旨在于常思释怀,超然物外。做人处世要这样,著文为艺尤当如此。否则,利欲熏心,必染甜俗市侩之气。反观邵先生,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扰怀,平淡天真自不着痕迹。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著名画家华君武先生写的一段话:“已入化境。二〇〇四年腊月二十六看邵大箴水墨画展,妙极,看画如吞食,一点疙瘩也没有,舒服极了”。
开放多元的创作理念
邵大箴自1988年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直至2009年卸任。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积极组织、深度参与了当代中国国画、油画、版画、壁画、漆画、雕塑等各个造型艺术门类的各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展览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其在个人艺术实践活动中一以贯之的开放多元的创作理念无疑得益于这种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考。他常说:“人人都喜欢的画,或者人人都用一个标尺衡量画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事。”他认为,“艺术走向现代有多种途径、多种形态,而且各民族、地域的艺术走向现代形态必然带有自身的特点”,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应当有分析地予以参考和借鉴。
上世纪晚期的中国画坛风起云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既有小心翼翼的探索,也有勇猛激进的变革。对于一部分青年艺术家的大胆尝试,社会上曾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质疑、抵制,甚至批判的声音。时任《美术》杂志主编的邵大箴先生,公开发表数篇评论文章,对青年艺术家的探索和尝试予以中肯评价,从职业身份上说,这是邵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健康发展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他既坚持原则又宽容博大的自然表现。这种胸怀和气度反映到艺术实践上,必然是对开放多元的支持。
会通中西的宽博学养
1955年,本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的邵大箴先生经过层层选拔,被国家公派至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得益于学院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和严格扎实的教学方式,徜徉涅瓦河畔五年之久的邵大箴先生不仅接受了造型艺术技法课程的训练,更在美术史论的学习和研究方面取得斐然业绩。
在中央美术学院长期教授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西方现代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等课程;翻译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参与创办并长期主持《世界美术》杂志;协助出版里德的《现代绘画简史》;参与编写教材《外国美术简史》;撰写出版《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简介》《西方现代美术思潮》《西方雕塑十讲》《欧洲绘画简史》,在外国美术教学和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西方的视野和学养,让邵先生对中国当代美术及水墨画艺术有了更为宏观、冷静和理性的认识与思考。就水墨画艺术而言,其《水墨画与社会变革》《借古开今:中国画革新的重要途径》《在沉稳中缓进:当代中国画一瞥》《在西方现代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画革新探索》《传统水墨的规范和可能的拓展》等一系列文章,提倡“我有我法”,强调个性色彩,对中国当代水墨形态、面貌和气质的生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立于世界艺术发展的大格局反思中国美术的前途命运,邵先生就“我们的美术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看法。他说,对个人而言,“每人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认定方向,走自己的路”,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则应有充分的自信,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广采博取,走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言:“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对于董氏的这一论述,邵大箴先生“不刻意而高”的为学、为艺生涯,不失为一个生动、鲜活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