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社会实践如何才能“表里如一”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曹宁 王安琪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06版)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之二】 

     

        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社会实践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虽然是11年前的文件,但我觉得这几句话就是对当下暑期社会实践的警示。”山东某高校的学生张晨难为情地笑了,“走出校门是做到了,但这三个‘深入’,我们还差得太远。”

     

        记者调查发现,社会实践本是鼓励学生深入实际、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活动,却因部分学生、老师的不重视而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实践变旅游 挂名不出力

     

        一年前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张晨对社会实践的现状深感担忧:“说是实践,其实就是旅游,我们在临沂的一个农村待了4天。和村民聊聊天、和同学打打牌,就是每天的‘工作’”。

     

        前年,东北某高校学生孙强去家乡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不到一天的调研,但在写实践报告时,他将整个活动扩展为四天,“为了让报告好看点”。

     

        有敷衍了事的,更有弄虚作假的。这几天,在家“宅”了一个假期的河北某高校学生王铭就在不停地催促父亲,去单位给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出示一份证明。“父亲不同意也无所谓,大不了去淘宝买一个,现在多的是。”

     

        记者随即登录淘宝网进行搜索,发现不但有提供暑期调研报告的服务,还有提供调研报告证明、盖章的服务。记者进入一家代写报告的网店,发现已有166人交易成功,价格为每篇10元。

     

        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学校一般会为每支队伍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弥补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充分、经验不足等缺陷,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然而,谈到指导老师,山东某高校学生张诗奇却不好意思地笑了:“指导老师唯一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较为顺利地通过立项答辩。真正到了实践,老师根本不会管,就是挂个名而已。”

     

    认识有偏差 实践形式化

     

        学生应付实践,根源在哪儿?

     

        为了达到督促学生的目的,一些高校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课程,张诗奇所在的高校便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暑期社会实践于我而言,真的是可有可无。但它可以抵0.5分到3分的学分,我必须参加。”

     

        评奖加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之一。“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在评奖学金时可以加0.2分,这样一来,评上的概率就会增加不少,有不少同学是冲着这个去的。”西安某大学学生张梦洁说。

     

        最近几年,天津科技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教师王腾月一直负责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到位,“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一直生活在书本和学校中的大学生意义深远,但许多高校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问题,指导老师同样存在问题——在高校现行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下,部分教师更偏重科研任务,对育人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指导学生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缺乏责任精神和严谨态度。此外,职业理想弱化,使得高校教师不能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占仁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业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团队理论指导的深度不够,投入的时间也较少,就导致了挂名指导等问题的出现。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认为,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同样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高校往往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成负担、一种额外的付出、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才会疏于管理,只重形式、不讲效果,只要在活动期间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一切都可打折扣。

     

    管理须统筹 增强“个性化”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划归学校层面统筹考虑。”罗志敏表示,学校必须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部分,不是“锦上添花”,更不是“可有可无”。

     

        王占仁表示,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传统教育教学,规定学时学分,与学习、研究有机结合,让学生带着理论问题去实践,让老师带着教学任务去指导,完善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提升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

     

        “最关键的是,学校必须加强实践项目管理,从项目策划、人员招募、资金管理、专业指导以及评优考核等环节,建立科学、严谨、具备良好操作性的制度。对于不合格的实践项目和个人,不但要进行诚信教育,也应出台相应的惩罚细则。对于优秀典型,则要广泛宣传并予以充分奖励,帮助学生们形成勤于实践、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优秀品质。”王腾月强调。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童文胜进一步建议:“学校要允许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让学生在社区做义工、到餐馆超市做服务员,甚至以在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等方式完成社会实践学分,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个性化’色彩。”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曹宁 王安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