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村民注意了,最近几天多雨,气温反差大,大家要多听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天气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危害,同时要适当添减衣服,预防感冒。”
上午10点,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喀拉塔什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
几乎与此同时,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或站在院内或走出院门,认真聆听着大喇叭里播出的内容。
村民艾米都力·艾则孜说:“走在路上,我边走边听;在地里干活,是边干边听。许多农业、法律知识都是从喇叭里知道的。如果哪一天喇叭不响了,就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挺着急的。”
话音刚落,阿曼古丽·司马义接着说:“以前村里有什么事,都是村民小组长一家一家去找人。村里要开个会,光召集人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现在喇叭里一喊,人马上就来了,太方便了。”
在喀拉塔什村生活了40多年的海里且姆·喀吾斯大娘说:“我1981年嫁到这个村子,那时候生活太单调了,唯一的乐趣就是听听喇叭,对喇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响了几十年的大喇叭不响了。现在又响起来了,很亲切。”
深受村民喜欢的喇叭再次响起,是新和县为民办的实事之一,被列入全县“十大工程”。新和县县委书记马国强介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县政府用乡级大喇叭带动村级小喇叭,借助现有广播网络设施,县广播电台播控中心直接调控乡镇调频广播节目的播出,实现了乡镇自办广播的全覆盖。每个村投入2万元,每300米布设一个小喇叭,解决了村级自办节目收听播放和应急呼叫系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想到这一工程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极大欢迎,他们说从广播里听到的东西很多,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村民间的互助友爱,大家心与心的距离近了。”
为作好全县乡村广播的管理工作,各乡村都制定了《大喇叭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每天上午10点开始播放村里的自办节目,有30分钟的双语节目,60分钟的道德讲堂、法律天地、政策宣讲和致富信息。宣讲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引导村民自觉恪守“诚信、互爱、文明、礼义”,宣传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宣讲和村民密切相关的政策,宣讲种养实用技术,便于村民学习和掌握致富信息。每天下午4点播放3个小时广播,主要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乡村发生的好人好事、惠民政策等。
“我现在会说汉语,都是跟喇叭学的,过去我一句也不会说。现在,喇叭里教双语,我干活时、吃饭时都学。”喀拉塔什村31岁的村民热和曼·木沙用还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着。
一个喇叭,让新和县的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让新和县委、县政府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他们通过这个“窗口”,为各族群众送上了一道道政策、法律和文化大餐,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关键是我们找到了更贴近群众的工作方法,感到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马国强说。 (本报记者 王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