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追踪看落实】
2013年9月30日,浙江省德清县公安系统的户籍登记信息库里,43万人的身份标识统一转成了“浙江居民”,除了家庭户和集体户的区分,再也看不出“城”和“乡”。
三年多来,德清户籍制度改革步履坚定。农民通过“零门槛”进城实现了“城市梦”,户籍性质差异背后附属的33项政策已经并轨32项,由身份引发的“待遇鸿沟”正在被填平——
打开城门
让农村居民“进得来”
夏日的周末,在德清县县城的德欣家园,沈伟国舒心地吹着空调看着电视。沈伟国是舞阳街道灯塔村人,进城打工的他一直想在县城安家落户,可是经济条件有限,房子还买不起。想去租保障房,又因为是农村户口,也不符合条件。
去年,他通过摇号成了德清户改后第一个申请到月租只有300元的县城公租房的农村居民。
德清住房保障中心政策法规科科长姚永琴说:“户改后,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由之前保障城镇户籍居民扩大到全县所有户籍居民。只要符合条件,农村居民同样可以申请。”
“我们调整完善了德清县户口迁移相关规定,明确了有合法稳定住所等7类人员的户籍准入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涉及13个相关部门,梳理了同户籍挂钩的33项政策,按照‘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原则,对其中成熟的32项已实行了城乡并轨。”德清县户改办主任、德清县公安局副局长邱连荣介绍道。
三项确权
让农村居民“安得下”
在阜溪街道五四村村委会大厅,一块电子显示牌上不时滚动着全县的各类产权交易信息。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告诉记者,现在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每位村民身上,大家都成了“股东”。股权证加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宅基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可用于直接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不需再提供烦琐的担保手续。
五四村村民陆建国,家里住着小别墅,他们就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他现在从事水产养殖,因为需要资金周转,原来去银行贷款要找人担保,而且月息8厘多。但自从他们家房子确权后,办了房产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用房产证成功向银行作抵押贷款25万元,月息只有5厘多,解了燃眉之急。
德清县始终坚持把明晰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作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基础工作,做到应确全确、完全完整。目前,德清县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9793本、山林承包经营权证31737本;宅基地确权发证97913宗;全县160个村(居)经济合作社共核实村集体总资产18.32亿元,确定股东30.01万人,发放股权证书9.07万本。累计发放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3005户8.47亿元,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产,让“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
福利释放
让农村居民“融得进”
因为户改,德清农村居民除了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享受到了义务教育、失业保险、就业扶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来自德清西部山区莫干山镇的小旭,是县城英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小旭母亲刘爱琴说:“以前我们农村孩子要想到城里读书,要交借读费,现在户改了,不仅孩子在农村的利益没有失去,也不会因为户口问题不能来武康读书了。”
统一低保标准,同样也是德清户改的一大亮点。从2014年1月1日起,取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差别,统一标准为每人每月480元,调整惠及困难群众1839户3983人。
“我们的户改现在起了个好头,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邱连荣说,德清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体系,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得来、安得下、融得进”。(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赵方正 张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