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0日 星期六

    霍勇:急病人之所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0日 10版)
    图为霍勇正在做手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名医谱】

     

        霍勇很着急。“晚上八点半,他刚刚参加完一个国际会议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韩晓宁告诉记者,这是霍勇的“病房常规”:只要病人还醒着,一定要亲自过来询问病情。

     

        霍勇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心脏中心主任,是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这是一个挽救生命于毫厘和分秒之间的医学领域。

     

        20世纪90年代起,霍勇从国外引进冠心病介入新技术到国内,主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介入器械的研发工作。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的他,先后帮助全国400余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他还牵头推动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家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倡导建立了冠心病介入病例网络直报系统,使我国率先成为从国家层面对介入病例数量和质量实现实时监控的国家。同时,作为原卫生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工作专家组组长,他领衔推动了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建立。他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H型高血压”的概念,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去年,他的研究还证实,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同时补充叶酸,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作风险……

     

        这些都是“大事”,但最让韩晓宁记忆深刻的,却是那些“小事”。

     

        浙江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在电视上看到霍勇谈论心血管疾病,慕名给霍勇写了一封信,咨询自己的病情。霍勇仔细读完了信,马上提笔写下了自己的诊疗意见。他担心字迹潦草,委托同事誊写了一份字大行稀、易于辨认的信,寄给了老先生。老先生收到回信后很感动,马上给霍勇寄去1000元钱作为“诊费”。这张汇款没有被拿到银行,而是压在了霍勇的办公桌上。“他让同事再帮他写了一封信感谢老先生,信中说汇款不取过期就会自动退回,提醒他到时去取。”韩晓宁说。

     

        还有一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收了一位在京郊打工的急性心梗病人,经介入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由于家境贫困,一时无法承担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霍勇又急了,跑前跑后,向医院申请减免了该病人的治疗费用,又为其向药厂申请术后康复期免费用药。

     

        今年7月,霍勇去拉萨参加高原心血管论坛。担任该论坛主席的他头一次入藏,刚下飞机就发生了高原反应,嘴唇紫绀,头晕得厉害。好不容易到了酒店,正要到前台办理入住,酒店过道一位藏族年轻人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霍勇急了,马上奔向年轻人。他察神志、摸脉搏、探呼吸,初步诊断年轻人为癫痫急性发作。不是心源性猝死,霍勇松了一口气,这时才感到高原反应又来了。但他仍不敢大意,等到120急救人员到场后,建议急救人员到医院后对年轻人进行详细检查,然后才离开。事后,霍勇还向急救中心询问年轻人的后续救治情况。

     

        在同事们眼中,霍勇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医生。“他会记得患者的名字,记得患者什么时候做的手术和血管病变的大致情况。还关心患者有没有新的症状,有没有做好规律的冠心病二级预防。”韩晓宁说。

     

        从医30多年,接诊无数,霍勇常告诫自己做医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麻木,要保持热情,要有同情心。近年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霍勇组织实施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针对我国急性心梗救治不规范、部分患者经济状况差等现状,探索“救急”和“救贫”相结合的最佳路径。他还利用自己政协委员和心血管专家等多重身份,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建立完善我国医疗急救体系。

     

        正是因为这种热情和同情,所以霍勇才时常“着急”——他不想看到病人着急。“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要懂得珍惜,珍惜患者对你的信赖。”他说。(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