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距离青海省玛多县城40公里,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犹如两颗明珠嵌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因为工作关系,青海省林业项目办的司机王师傅常跑这里:“前些年这条路周围都是垃圾,有塑料袋、饮料罐啥的。不仅游客扔,牧民也随手扔。”然而现在,道路两边再也见不到垃圾了,取而代之的是每隔几公里设置的垃圾箱。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生态保护站站长马贵介绍,黄河源园区占地1.91万平方公里,有牧民2651户、7523人,“算下来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约0.43个人,如果仅靠工作人员,维持这么大面积的环境保护,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他们把牧民都“发展”成了管护员。“园区里现在有1297个管护员,有生态保护项目的、有湿地保护项目的、有公益林保护项目的……他们既要修理围栏、监督牧民不要在项目保护区内放牧,又要负责环境清洁。”马贵说。
在公众参与方面,一些国际组织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青海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社区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项目经理范隆庆说:“我们几乎走访了每一家牧民,倾听他们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扎陵湖边的多涌村、卓让村就是这一项目的协议共管村。在前期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召开了社区大会,成立了多涌村、卓让村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了资源管理制度和社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共管活动包括野生动物监测、巡护、反偷猎、反盗鱼、垃圾清理等”。
范隆庆说:“原来在扎陵湖盗鱼的人不少,可湖面这么大,光靠政府管不过来。其实大部分牧民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是不吃鱼的,也很反对盗鱼行为。实施共管后,牧民们就成了监督者,盗鱼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青海省林业项目办公室实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项目给牧民们制作了巡护证和徽章,大家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支持,都以此为荣呢!”
由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创办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民间组织。项目主任赵翔在三江源从事了多年以社区为主题的雪豹研究与保护。他认为,在可持续的科研和保护工作中,社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参与本身有助于促进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的自我认知转变。
“只有让公众自发地成为家园的保护者,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事半功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说,“我曾去考察加拿大温哥华弗雷泽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一位土著居民的酋长在河边接待了我们,他拍着胸脯说‘这是我们的家园,河流就是我们的血液’。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只有每个人都把环境保护当成自己的事、家里的事,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成功。” (本报记者 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