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如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健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10版)
    这是云南大理洱海里的游船、游泳的人和水鸟。目前在环洱海流域已经建成1万多亩生态湿地,洱海的水生植被及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质总体保持在II类。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大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资料图片

        【新理念新发展·聚焦十三五系列调研】

     

        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大理,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是大理优美环境的生动写照,良好的生态是大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调研,作出了云南要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如何结合大理实际,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重要指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大理绿色发展,近期,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以完善制度为引领,逐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高原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明显的地区特点,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建设的困难更加明显。为更好地应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项问题,大理选择从完善生态保护、严格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划着手,从顶层设计上开始,贯彻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地逐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1.坚持依法治理,不断完善地方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洱海海西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2.成立了州级和重点县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完善了洱海流域管理体制、执法体制。先后编制了《大理生态州建设规划(2009-2020年)》《大理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30年)》《大理州湿地保护规划》和《洱海保护和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7个专项子规划。出台了《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州创建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开展了全州国土功能区划,划定洱海保护和海西保护红线。

     

        3.洱海保护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理州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155座、多塘生物净化系统86个、生态湿地1.8万亩。抓实清垃圾、清粪便、清沟渠、控漫灌、封堵排污口,全民参与清除垃圾粪便,每年清理50万吨以上,封堵排污口1378个。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实现保护治理精细化。洱海水质稳定在Ⅲ类,“十二五”时期有30个月达到Ⅱ类。

     

        4.生态州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抓实森林资源管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森林覆盖率达60.3%。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不断加强,苍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剑川县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云龙、宾川、弥渡、南涧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治理水土流失967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州级生态村576个。

     

        5.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全州已建成高原特色农业基地1300万亩。实现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排放项目建设,从源头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染减排项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2.大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态建设的层次还较低、基础还不牢固,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大理位属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红河发源地,山地多、平坝少,加快城镇建设、园区建设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工业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效率低,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任务重;城乡截污治污管网不完善,与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和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

     

        2.洱海保护治理任务艰巨。洱海属城市近郊湖泊,流域人口80多万。目前洱海正处于富营养化初期和保护治理的重要“拐点”,保护治理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截污治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环洱海截污治污工程尚未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不足60%,中心集镇污水处理率不足40%。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情况不容乐观,根据监测,2015年Ⅰ~Ⅲ类的断面有8个,仅占14.3%,Ⅳ类断面12个,占21.4%,Ⅴ类断面15个,占26.8%,劣Ⅴ类断面21个,占37.5%。同时,由于苍山十八溪清水被大量截留导致严重断流,清水入湖量严重不足。如遇持续高温少雨等极端气候,仍然存在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

     

        3.农村面源污染未引起足够重视。人为活动和资源开发导致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河道断流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加剧;乡村饮用水源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30%,垃圾乱填、乱埋、乱烧、乱堆带来二次污染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4.生态建设投入差距较大。州县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的财力有限,全州面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和经营效益低下影响,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生态建设投融资手段单一,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5.生态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大理在保护和改善生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思路和办法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大理增进广大群众生态福祉的要求,也是大理发挥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为实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发展目标,大理将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1.突出洱海保护治理这一核心工作,确保洱海水质稳定好转。确保“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有30个月、力争35个月达到Ⅱ类。认真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7个专项子规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全力实施流域截污治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六大工程”,抓实大理市城乡统供水、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林业生态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加强洱海流域联合联动执法力量建设,完善机制,建强队伍,依法规范洱海流域各项生产生活行为。加大“两污”、违章建筑、无序经营的整治力度,规范和加强沿湖旅游设施管理,以超常规的措施确保污水不流入洱海,把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洱海保护治理的各个环节。加快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逐步减少大蒜等高肥水作物,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持续抓好流域畜禽粪便收集清运和资源化利用,确保氮磷零增长。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宣传教育,推进洱海保护治理进机关、进乡镇、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组,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洱海的主人翁作用,持续深入开展“三清洁”活动,使洱海保护治理成为人人有责、共治共享的过程。完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细化各级各部门洱海保护治理职能职责,压实县市“河长”、乡镇“段长”、村委会(社区)“片长”和“三员”责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将洱海保护治理纳入“为官不为”专项整治,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推进生态建设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抢抓大理市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机遇,整合资源,强化融资,着力构建“一核四区”新布局。加强风景名胜观光、民族乡村体验、历史古迹探秘、宗教文化交流、温泉医疗养生、运动赛事探险、美食娱乐购物等特色产品开发,每年推出1-2个精品旅游景区。强化旅游交通、游客服务和自驾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旅游航线,加快发展智慧旅游等新业态;规范提升酒店民宿行业,创新开发旅游商品。力争到“十三五”末旅游业总收入实现翻番,旅游业发展成为富民富州导向型支柱产业。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力度,利用农村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龙头企业,壮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产品研发,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抓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支持好力帆骏马20万辆出口型轻卡和14万辆电动车、明阳集团大理制造基地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建材、矿冶等支柱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改善供给结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3.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生态州创建。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加大公益林管护力度。加强城乡绿化,继续抓好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以上,绿地率达33%以上。

     

        重点抓好洱源和环洱海湿地恢复建设,加强西湖、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剑湖、草海、东湖、海西海、天池等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探索“以湿养湿”新路子,打造大理高原湿地品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恢复示范区建设,以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理)繁育基地建设。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外来有害生物物种防治。制定和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围绕到2020年把大理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州的总体目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大生态创建力度,力争到2019年底,全州12县市均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大理市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加强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保护。

     

        4.严格资源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耕地管护政策,严守447.75万亩耕地红线。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地下水开采,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严厉打击非法私挖滥采、乱采行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推进城镇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收处设施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6%。加强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和管理,重点抓好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及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沘江流域、北衙矿业周边、漕涧工业园区周边土壤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工程。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减排单位管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和规模化养殖场减排工作力度,加强冶金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严格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制,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加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力度,抓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5.创新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州县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建立完善生态红线监管机制,探索“两污”市场化运作,理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机制,稳步推进水利改革。充分发挥民族区域立法优势,逐步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新环保法等法律和大理州洱海保护、海西保护、苍山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法规,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州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以洱海截污工程建设为突破,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弘扬大理“敬畏自然、乐山乐水、淳朴自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