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

    沪滇合作二十年 “造血”更要落实在基层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5日 04版)

        【脱贫攻坚】

     

        每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都派出医疗小组到云南保山基层医院开展帮扶带教工作,同时保山市派出科室领导和业务骨干,到上海的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有效提升保山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沪滇人才交流合作还延伸到各个领域。以云南保山为例,保山选派数百名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脱产进修,保山学院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电力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上海还帮助保山实施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努力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闵行区与保山结对举办的干部培训早已常态化,且不断创新模式,提高实效。

     

        这只是沪滇20年对口支援与合作的缩影。从1996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上海对口帮扶云南,重点援助文山、红河、普洱、迪庆4州市,上海14个区结对帮扶云南26个重点县。沪滇扶贫协作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成效显著。20年来,上海累计投入援助资金38.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近8000项,90%资金投向县以下基层。先后派出1300多名教师赴滇支教,帮助当地培训教师10万多人次。上海28家三级甲等医院与云南28家州市、县级医院开展共建,帮助建设重点学科,培养医疗骨干,改善软硬件设施,同时援建一批标准化卫生院(室),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

     

        要“输血”更要“造血”,“造血”机制更要落实在基层,这是上海对口支援的常态。“沪企入滇”——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云南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保山等州市选点建设石斛种植示范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管理,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家庭脱贫”。上海纺织、上海医药、上海烟草等企业也纷纷生根云南,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产业园、原材料基地、设立分支机构等。

     

        记者了解到,利用上海优势,根据云南实际,累计实施沪滇经济合作项目近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646亿元。如今,上海与云南两地共建的新型对口支援开放性服务平台——“云品中心”在沪正式投入运行已1年多。针对当地质优价廉特色产品市场渠道不畅的问题,这一平台集聚了上海各类采购商近500家,云南各类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近千家,为云南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提供质量品质监控、物流仓储、结算融资、渠道销售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云品中心”已成功孵化部分云南企业,入驻的文山三七、红河米线、普洱石斛等产品,都完成了线上营销、品牌打造、包装改良等孵化程序,顺利进入上海市场。(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