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4日 星期日

    青海湟水面貌新

    作者:本报记者 刘鹏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4日 01版)
    湟水河改造后市民骑车出游。海东摄/光明图片

        如果说山是城市的灵魂,那么河流就是城市的颜面。近些年,生活在江河源头的青海西宁人民,为清洁城市的颜面,恢复她迷人的姿色,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6年2月,青海省两会会场,省长郝鹏宣布,“十二五”收官,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声音刚落,经久不息的掌声响彻全场。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20世纪80年代,很多西宁人吃的就是湟水河的水。河中时有“筏子客”操纵着载有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粮食、羊毛、皮张的皮筏下兰州,最远可到内蒙古包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黄河一级支流,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水少、水脏、水浑”,湟水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011年4月,西宁成立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管理委员会,同年5月成立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直主管湟水治理的吴密森告诉记者:“湟水河的治理,一开始就确定了用大手笔投资、靠大智慧规划、有大项目支撑、花大气力治理的思路。”

        西宁市城区的湟水河段有3条河道。5年来,湟水流域治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0.1亿元、融资72亿元、招商引资39亿元、世行资金额度9.15亿元,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在砂石资源治理、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片区综合体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从2011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湟水流域治理工作将从单一治污向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景观休闲和防洪泄洪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经过3年建设,占地1283亩的宁湖湿地公园完成了主体工程,已免费向市民开放。住在附近的张奶奶告诉记者,“这几年,政府把乱河滩修成这么漂亮的公园,了不起!”

        如今,流经西宁城区的湟水河河道,已初步形成了“三河六岸”集生态防护、休闲绿地、旅游景区、文化展示、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为一体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生态”河道正在为城市发展升值不断加分,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目标初步实现。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正变得水清、岸绿、景美。

        (本报记者 刘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