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的沉睡宝藏】
在纪念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展览上,记者见到了一件较为完整的仰韶文化陶罐。
时间回到2005年夏天。当时,工作人员在清理库房时,突然发现3个神秘的标本箱,岂料,里面装的竟然是中国仰韶时期的陶罐和陶器碎片,由此揭开了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史上一段尘封的传奇。
仰韶文化发现前,世界学术界都持“中国文化西来说”,通过仰韶文化的发掘研究,改变了学术界这一错误认识。故事还要从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人说起。
1914年,安特生收到了中国政府的邀请信,邀请他前往中国担任矿政顾问。这封邀请信是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发来的。这个地质调查所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诞生的地方。1921年4月,安特生前往河南,在仰韶村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引人注目的彩色陶片。之后,安特生在仰韶一共发掘了17个地点,其中包括两条探沟。从仰韶村遗址出土的600多件器物上看,这里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安特生证明了在这个中原腹地的村庄地下确实存在着史前文化,依据国际考古界的惯例,安特生用首次发现地仰韶村为这个新石器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
1926年,中国政府和瑞典签订了一份协议,同意安特生把大约3万件未经修复的陶器和陶片运回瑞典,依托这些文物,安特生创建了“东方艺术博物馆”。这份协议还特别规定:研究后一半陶器和陶片归还中国,另一半归瑞典。
1927年至1937年间,安特生按照协议7次退还仰韶文物。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大批文物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中国地质博物馆发现的3箱标本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批安特生归还的仰韶文物。
(本报记者 叶乐峰 本报通讯员 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