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2日 星期五

    北国碧玉上的绿色畅想曲

    作者:本报记者 夏欣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2日 08版)
    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水草丰美,牛群惬意,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刘兆明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改革报告】

     

        院士们来了,中科院各地院所的科研精英来了,草原嗨起来了。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一场由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引发的草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向纵深延展。

     

        由中科院设计提出的大规模科学试验,真的能让水草丰沛、风吹草低的草原之梦回来吗?

     

    粮食为什么做了饲料

     

        7月26日,82岁的中科院老院士匡廷云和中科院院士、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来到草原,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签约建立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草牧业院士工作站。

     

        方精云多年从事植被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等研究,是这一庞大试验规划的顶层设计者。2012年,他将自己长时间调研、思考和预研的问题梳理为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构想,以咨询报告的形式递交国务院,并被写进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

     

        方院士对试验设计的解读,是从我国产粮方式说起的。他开门见山地说到了一个“变”和“不变”导致的结构失衡:

     

        变化的是近几十年来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2014年我国用于口粮的粮食仅占粮食产量的31%;与此同时,肉蛋奶动物性食品总消费量需求旺盛起来。

     

        不变的是粮食种植结构。长期劳动密集、资源粗放式的产粮方式,不光导致粮食成本比进口粮食贵,还造成饲草供应严重不足。

     

        结果是相当一部分余粮不得不做了饲料。2014年我国饲料用粮已达到粮食总消费量的40%!

     

        一方面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另一方面占我国国土面积42%的各类草地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草业甚至未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利用,约90%的草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载畜量不断下降,生产率水平低。至今我国畜牧业仅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而西方发达国家在50%以上。”方精云道出了农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源问题。

     

        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更少,如果能够将牲畜饲料改为直接用饲料作物喂养,将极大提高土地生产率,节约土地资源。由这个初衷开始,方精云带领项目组提出“以小保大”的“草牧业”发展思路。

     

        “在草原牧区,如从60亿亩草地中拿出5%条件适宜的草地建成人工草地,其生产力将达到相当于置换出3亿亩的耕地,能多养活近2亿人。”科学家的这个设想令人震撼。

     

    生态草牧业含多少高科技

     

        中国科学院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建立的生态草牧业试验区,不光是一个重振天然草地的草业蓝图,还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创建工程,目的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增加草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

     

        首先是天然草场恢复和人工草地建植。从去年3月以来,农垦集团建立了一万余亩高产人工草地,其产量相当于15万亩天然草地产草量!将其储存起来做饲料,相应比例的大面积天然草场得以轮休、改良、恢复。

     

        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潘庆民告诉记者,他负责的天然草场恢复试验进展良好,优质饲草产量和生态功能的大幅提升都没有问题。

     

        人工草场的“草”是什么?在特泥河、谢尔塔拉、牙克石等农场,记者看到,那铺向天边的草原新绿,是无数高值农业油菜新品种、苜蓿品种、燕麦新品种以及各种茎叶型玉米、甜高粱、羊草等。用专家的话说,“其中许多可利用整株作物的生物量和营养,产量十倍、数十倍于天然草场,并且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人工草场上空,记者不时看到无人机在盘旋。科研人员告诉记者,“那家伙‘玩儿’的是智能精准农业,试验区物联网信息平台的大数据采集工作即将完成。到时候,强大的指挥决策系统会精准控制每块地,哪里该施肥、施多少;哪里有害虫,用什么药……”

     

        有了天然草场的恢复与合理利用以及高品质人工草的保障,绿色老品牌三河牛、呼伦贝尔羊可实现提纯复壮;加上生物特色引种、驯化试验,“牛的产乳性、羊的产肉性均能提高10%以上,同时带动了整个畜产品加工线的升级。”在三河牛的摇篮——谢尔塔拉农牧场,记者听到这样的介绍。

     

        按照试验的物联网系统设计,呼伦贝尔垦区的产业链条将在质量检测和电商平台上进一步延伸,所有基地的绿色农副产品都将实现高回报的品牌价值。

     

        接下来,垦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试验设计水到渠成——天然草地恢复了,循环农业体系建起来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观再现还是问题吗?

     

    同绘现代畜牧业蓝图

     

        苍穹之下,色彩鲜艳的大型农机巨列一字排开,伫立机前的驾驶员雄姿威武。这个画面,让人对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的大农垦生产印象深刻。

     

        在垦区挂职的中科院科发局王竑晟博士说,“正是这里‘横向到边,纵向到顶’的生产组织特点,为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条件可控的理想试验场,已吸引来自中科院各地22个研究所的近200名科研人员前来施展才华。”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规模宏大,资源丰富,已有六十多年历史。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福礼告诉记者:“四年前我赴京到中国科学院这个科研国家队寻找合作机会的时候,心里就是一个想法,要实现垦区的转型发展,光靠经验和老本不行,唯有科技能做‘顶破天花板的事’。”

     

        如今,生产和生态功能双赢的生态草牧业理念,已随着试验进展深入垦区,张福礼十分欣慰。“几乎每个具体项目都是垦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技在农牧业主战场碰撞出火花的契机无处不在。王慧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从美国学成回国的食品药品安全专家,她本为建立高标准的企业质量检测体系而来,但在谢尔塔拉农场与记者一起考察时,却为另一件事“失踪”了一阵。乘车返回时,王慧告诉张福礼,她那是去谈燕麦的事情,并借助手机上的图文一步步介绍优质绿色燕麦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有多长。而张福礼也早已把在垦区建立燕麦科技园区的想法酝酿于胸,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一拍即合,从招投标到运行机制说了一路。

     

        同行的垦区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书记殷淑艳告诉记者,“研究院参与试验项目的年轻人老高兴了——能直接在科学家身边工作,业务想不快成熟起来都不行。”

     

        午后的阳光强烈耀眼。在谢尔塔拉农场天然草地恢复样地,农场副厂长吴宏军动情地说:“试验的进展天天看得到,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不成问题,改良草业的方向找到了。”

     

        草原上的农牧业试验基地正不断释放着生态效应和生产功能,从根本上改变牧区的传统生产方式,也为中国草牧业乃至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科技先导型示范样板。

     

    短评

     

        对于我国农业结构的失衡,科学界早有洞见。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院士侯学煜就提出了“大农业、大粮食”的思想,主张从耕地之外考虑吃饭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又提出了“退耕还草,发展草地农业”的思想。2015年起,农业部陆续出台政策,鼓励耕地种草的试点。

     

        中科院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共同建设的生态草牧业试验区,明确指向大幅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对于破解我国草牧业持续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打造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产业,作出了全新探索,值得各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借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