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新动向】
广东深圳南山孖洲岛,在2004年还只是一个18万平方米的小岛,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山填海,将其变成了一个64万平方米的修船和造船基地。
2007年,招商工业重工业务只生产港口吊机,1年的收入不到3个亿;8年之后,招商工业的重工业务(海工装备)收入达到80个亿。数字诉说的,是百年招商局快速发展背后一个“市场的故事”。
传承:崇尚商业的基因
在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全球造船行业产能过剩、制造业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招商工业瞄准市场需求发展海工装备,根据客户导向改变管理模式,一路逆势发展。
这背后,是沉淀在百年招商局血脉里的市场基因。“商务乃国家之元气”,招商局早期领导人郑观应就提出这样的思想。这种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基因至今主导着招商局的发展。招商局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推进“六化”建设,其中“市场化”被放在了首位,并依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比如,进行管理人才的全球公开招聘、契约化管理,通过对股票期权、员工持股、事业合伙人等方式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实现了“人”这一“第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
同时,推动了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截至2015年年底,招商局集团总资产9011亿元,利润总额788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在央企中排名第一。
创新:面向市场的方向
从2009年启动“再造新蛇口”至今的6年多时间中,蛇口网谷已经吸引了包括光息谷、IBM等高科技企业在内的400多家企业落户,总产值超过250亿元,每平方米的产值由改造前的1200元,提高至6万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
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动力所在。面对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经济,招商局2015年设立规模为50多亿元的产业互联网投资基金,协助集团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转型。搭建起创新创业投资金融服务体系,已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3000多亿元的融资。
面对经济新常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曾表示,今年招商局的改革任务繁重,包括建设并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发展:服务国家的战略
国家发展的方向,即是招商局发展的方向。
1872年,当时的中国需要自己的近代民族航运业与西方抗衡,招商局应运而生;1978年,改革开放潮起,招商局在南海之滨创办了深圳蛇口工业区。两年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提出,招商局主动融入,沿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进行海外港口网络布局,在18个国家投资建设35个港口。招商局又利用多年工业园区开发经验,参与了“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中白工业园的开发和运营管理,推进“津新欧”“粤新欧”等中欧物流大通道建设,将“前港-中区-后城”的蛇口模式复制到海外。
说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建红表示,“十三五”期间,招商局将全面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加快新市场、新空间的拓展,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用商业成功推动时代进步。
(本报深圳8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俞海萍 严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