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病毒免疫研究专家叶丽林:

    在跟踪最前沿研究中实现超越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胡红升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06版)
    照片由第三军医大学提供

        一则“慢性病毒感染免疫研究获重大突破,为根治艾滋病、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提供可能”的消息,近日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突破性成果由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于8月3日在线发表,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叶丽林是论著的共同通讯作者之一。

        “跟踪创新通常是很容易让人沮丧的,跟踪最前沿已经很不容易,你还必须要实现超越。”叶丽林说。

        叶丽林跟踪创新的“秘诀”,就是不断地想问题、找问题,然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同行刊发在免疫学国际权威期刊上的文献,叶丽林会带着比编辑审读时还挑剔的眼光一篇不拉地“研读”。即使已经读了大半夜,他还是要细抠到每一个字眼。“有些是靠谱的,但也有没谱的,靠摆些漂亮的图表和数据来伪装和掩饰虽然巧妙,但主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对那些“没谱的”,叶丽林却从中找到方向。

        即使实验数据扎实、分析有理有据,翻来覆去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的论著,直觉也常常会让叶丽林隐隐约约意识到哪个地方可能有问题。这个他无法明确指出来的问题,会长时间“存放”在他的脑海里,直到他找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隐隐约约’常常就是发现问题的苗头,我的研究就是要把它从混沌状态中‘提’出来。”叶丽林“提”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出几个基本事实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也是这样的“提问”方法,在由第三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课题组中,叶丽林等科研人员发现一群新的CD8+T细胞亚类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功能耗竭”的CD8+T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毒的复制。他们确定了生成这一细胞亚群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这一发现使他们的研究登上《自然》杂志。

        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叶丽林有一次和几位中国留学生在野外聚餐。当他像大家一样在炭火上翻烤肉串时,脑海里却突然开始“插播”实验的情景: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细胞的内体囊泡中聚集着大量抗体。

        通常认为,抗体是在细胞外中和病毒。翻烤肉串的叶丽林却闪过一个念头:病毒进入聚集有抗体的囊泡里不可能不被中和。聚餐一结束,他就奔向实验室,用严密的实验首次证实抗体可以在内体囊泡内中和病毒,让学术界认识到内体囊泡也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一条重要防线。

        刚过40岁的叶丽林,已经有了长长的学术成绩单。但他说:“与国际上的‘大牛’相比,我们肯定不是最刻苦的,也肯定不是最聪明的,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和更加努力。”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胡红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