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在奥运赛场上,由于项目设置,“打好第一枪”的任务通常交给国家射击队,让这个项目每隔四年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对中国射击来说,奥运“首金”曾经是荣耀,也是压力。
在里约奥运会射击赛场,杜丽和易思玲分获女子10米气步枪的银牌和铜牌。面对成绩,“首金”已不再是敏感词,这里不可忽视的因素是“金牌”在中国体育中的定义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卸掉一些超越本身的责任,也不再是衡量中国体育成绩的唯一标准。
曾经在“奥运争光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首金”的另一面是为整个中国体育代表团打开局面的压力。关于射击和“首金”的悲喜剧就是这样来的,也就有了为人熟知的一系列故事。杜丽的故事足够跌宕起伏,2004年一战成名,但霸气的她到2008年也没能扛住举国的目光和内心的渴望;2012年的首金成就了易思玲,但她后来承认那种泰山压顶的感觉真不是人受的。
当时间来到2016年的里约赛场,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首金”的直接附加值必然会明显缩水。而国际射击联合会不遗余力地布局奥运首金,希望收获的当然不是“首金崇拜”,而是一个有利于射击长远发展的契机。对奥运会赛程安排来说,射击确实有先天优势——单项出金效率高,相对稳定的“首金”能制造一种仪式感。而对于中国射击而言,只有做好整体的包装营销,尽可能激发大众对射击类运动的热爱与关注,“首金”的效应才能充分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