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影像】
大自然的浩渺与神奇是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敬畏自然,拥抱自然,也从其中得到了安宁、快乐与惊喜。自摄影术被发明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拍摄热情就一直没有削减过,从天空到海洋,从山川到湖泊,从植被到动物……摄影在人类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开阔了人类的视野,而且不断引发着我们对于自然的思考与认知。
现如今人们审美疲劳,许多人厌烦了这些色彩艳丽、场面宏大的照片,认为这些就是糖水片或者是无意义的风光片。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当这些所谓的“风光片”被系统整理归纳后,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然生态摄影。
人们运用摄影艺术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关注与探索,不仅要表达自我情感,更应该对客观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自然生态需要被关注和保护,自然生态摄影也需要被重视。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朱宪民提到:“全世界对于生态这个课题都是非常重视的,在这个大课题下,人们用摄影中客观纪实的手法来反映现在国内国际的自然生态面貌和一些生态环境的现状,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是读图时代、影像时代,摄影是为人类服务,为时代服务,为生活服务。通过照片、影像,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自然环境,其他的艺术形式很难代替摄影对于自然与生态的客观呈现。”
在拥抱自然的拍摄中,摄影家们用手中的镜头,从对自然地理和物种的呈现到对野生生物的探寻,从对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到对自然艺术的表达,深刻诠释了摄影家对地球、生命、人与自然的思考。对于生态摄影的意义,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表示:“生态摄影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对人类的探索与发现有着巨大的作用,开拓了人类的视野。同时,摄影本身对于记录历史,包括对于记录自然环境和人文的变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纵观整个摄影史,这些内容其实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不可复制的。国内自然生态摄影大多是碎片化的,需要更系统地整理、挖掘和拍摄,在拍摄之中运用我们摄影、艺术的手法,使自然呈现出它本身的瑰丽和更丰富的层面,让人们去感受和欣赏。”
在生态摄影的创作上,一个优秀的摄影者除了需要扎实的摄影基本功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理论知识与社会责任感,在把客观真实性与生态思考放在首位的同时,对艺术呈现的标准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认为,人们在进行生态摄影拍摄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客观地观察自然生态。所有拍摄手法不应当改变自然生态原本的情况,一定要真实呈现自然环境。如果主观去改变自然生态情况,那也就失去了生态摄影的意义。生态摄影本身就是让人们发现美、表现美,在遵循摄影本身自然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手法展现生态美的无限魅力。
如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地球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摄影在呈现荒野之美,解释生物多样性,描绘濒危物种之脆弱,揭示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呈现的直观性是文字或者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尤其生态摄影作为集科学、思想和艺术为一体的摄影形式,富含着摄影者与生态之间的情感,反映的是生态关系与生态思考。摄影家需要在记录自然生态美景的同时,不断提醒人们反思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不断通过自然美景和环境变迁的对照观看,用摄影的力量去呼吁公众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所以,当摄影人在盲目追求摄影中各种所谓观念、形式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认真关注一下身边的生态环境,拿照片来反映现实、保护生态,用镜头引发思考、呼唤自然。这些朴实无华的照片将会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进程中的珍贵财富。
(本报记者 周官正)
(本版照片来自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