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6日 星期六

    赖声川与家乡人的对话

    作者:雷晓斐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6日 09版)
    赖声川 雷晓斐摄

        “我是会昌之子。”携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话剧导演赖声川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江西会昌。7月29日,首场演出结束后,赖声川坐在舞台中央,与家乡父老聊起了自己的这部话剧。

        去年,《十三角关系》来到会昌,场面火爆,最后还加演了一场。严格意义上说,那是会昌百姓第一次接触话剧。没想到,一年过去了,会昌人对话剧已不再陌生。因为在对话中,赖声川发现,当地观众对话剧的理解与提问,十分内行。

        赖声川的父亲赖家球是江西会昌人,1941年考入当时的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1948年去台后赴美工作,此后再未回过家乡。对于生在美国、长在台湾,长年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赖声川来说,“家乡”的概念来自于父辈的口耳相传。

        父亲生前希望再次回到会昌,但直至终老都未能如愿。如今,赖声川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完成父亲的遗愿。“带戏回来,已经成为我一个小小的使命”。

        由赖声川执导的《暗恋桃花源》已经上演30年,这是第一次在导演的故乡演出。面对《暗恋桃花源》,你会感叹这出戏的魅力,两个剧组,阴差阳错相会于同一个舞台,故事就在两个剧组之间交叉发生。赖声川说,一位美国观众在看完《暗恋桃花源》后,独自在剧场一角哭泣,“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云之凡”。观众感动于剧中人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种重叠,而赖声川也感动于这部戏能跨越文化、穿越时间,一演就是30年。

        人人都爱看戏,但是必须是好戏。赖声川相信,只有好戏才会收获观众的心。此次《暗恋桃花源》的演员,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活力,又有一股气,这是他们的特点,但是他们还不稳,还需要时间。”作为今年巡演的第一站,赖声川希望剧组能在之后的巡演中不断磨合,能演出这部剧最深沉的那种情感。

        1954年生人的赖声川,今年已62岁。他早年求学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9岁时获得戏剧学博士学位。1984年,赖声川的第一部作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在台北上演,其“表演工作坊”也于彼时成立。《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剧剧经典,奠定了赖声川在话剧界的地位。

        2013年,赖声川、黄磊、孟京辉等人,各自带着自己的一部作品,又凭借着各自声望拉来了三部外国剧目,在乌镇举办了第一届乌镇戏剧节。三年过去了,乌镇戏剧节已成为话剧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不论是乌镇戏剧节,还是携戏回家乡演出,赖声川对于话剧的寄托已经远远超出艺术本身。让剧场普及化、让话剧接近你、让大师就在你的身边,艺术不远、戏剧很近。赖声川觉得看话剧不仅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淘洗。

        让家乡百姓看戏,不仅是作为“会昌之子”的赖声川对故乡的一种乡情,在这背后,他有更多的考虑。会昌地处赣南,依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上看,会昌与北京、上海无法相比,但在赖声川眼中,让家乡人能跟北京、上海的观众看一样的话剧,让他们在艺术上得到一样的享受,会昌至少在文化上获得了一种平等。

        赖声川说,自己长大后,终于能体会到父母那一代人的无奈与飘零。几次回到会昌,赖声川也逐渐对家乡风物熟悉起来。朴实淳朴的民情,让赖声川对家乡的感觉越来越浓。他期待,自己能为家乡写一部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