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地处巴山的陕西省平利县,近年来,在探索和创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城镇化、移民搬迁、精准扶贫方面,摸索出了“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目前,陕西正尽快推广这一模式。
就地就业:
“平利模式”的筑梦伟力
平利县有23.6万人口,属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扶贫县。
2010年,该县遭受“7·18”特大洪灾后,按照省里的部署,许多地方要实施移民搬迁。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积蓄少,主要成员劳动技术缺乏,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平利县的决策者认识到:“决不能一搬了之。”
调研发现,平利县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产品,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就业,对残疾人和就业困难群体亦有很大帮助。
“靶向”摸清后,平利县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进行有机“捆绑”,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新建集镇,通过培育增收产业,引导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增收。“这一办法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实现了群众不离乡土就能发家致富的梦想。”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2011年以来,平利共建成集中安置区130个,转移搬迁群众约4.8万人。
共建共赢:
“平利模式”的内生动力
去年年关,家住城关镇药妇沟社区的徐丽萍再也不像往年那样着急了,手里积攒的工资,过个年绰绰有余。徐丽萍生活的变化,源于自家楼下新建的社区工厂。“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社区+工厂’这种模式不仅深受群众欢迎,而且深得企业认可。”平利县县长陈伦富说。
3年时间,平利县是怎样把这一模式做得风生水起的?“与政府的优质服务有关,与相应帮扶政策有关,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关。”平利县人社局局长杨飞不假思索地说,平利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社区工厂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杨飞说,平利县面对各个企业,“在具体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因为社区工厂属于小微企业而另眼相看,反而因其带动就业而高看一眼”。
“通过‘围绕就业抓招商,围绕招商抓创业’这一有力手段,平利县迅速在全县各个社区形成了‘招商、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并通过增强本地人外出就业历练和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目标。”陈伦富说。
随着“社区工厂”的兴起,2015年,平利县的经济发展实现平稳增长,增速达到12.4%,其中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6.3%,连续4年荣获“陕西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县”称号。
“平利模式”:
蹚出扶贫新路子
“‘平利模式’之所以足够给力,就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支点’,凝聚并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罗新远教授认为:“平利县的做法,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蹚出一条新路子。”
平利县委常委陈俊说:“平利通过建设新型社区,实现了基础设施、人口和产业聚集,促进了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平利模式’引发了‘聚变效应’,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对产业转移的启示,对形成第二波人口红利的启示,以及对‘互联网+’时代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启示等等。”郭立宏说。
(本报记者张哲浩、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刘勇、沈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