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行】
开栏的话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为更好地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多份改革文件,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领域的改革随之有序推进,一批深层次问题得以破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本报今日起推出《法治中国行》专栏,记者将从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发回现场报道,和您一起感受法治中国的脉动。
2016年7月2日,下午5时许,北京,人民大会堂。
一场庄严的宪法宣誓仪式正在进行。领誓人、新任命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手抚宪法,宣读誓词。3位新任命的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跟诵誓词。
相同的宣誓场景,不变的法治精神。7月26日,在距离北京1800公里的四川成都青羊区,一群新任检察官手持宪法面对国旗庄严承诺,要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恪守检察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
无论是最高立法机关还是基层法院检察院,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在偏远乡村,连日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深刻感受到,一个充满力量与温度的法治中国正阔步走来。
良法守护人民权益
7月21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组,来到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公司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执法检查。“环保法新增加的按日计罚等规定,对一些企业违法排污有很强的震慑作用。我们这两年在主厂区环保设施方面共投入550万元,污染防治效果明显。”该公司能源环保部总监霍盛池坦言。
这是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以来开展的首次执法检查。据黑龙江省副省长李海涛介绍,自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黑龙江全省实施行政处罚共计1340起,罚金1.12亿元,按日计罚60起,罚金6054万元,限产停产192起,行政拘留12起。
“有牙齿”的法律,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除了新环保法,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大气污染防治法,通过更加严格的条款向雾霾宣战;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护人们舌尖上的安全;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国家安全法,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说。
从实施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到通过刑法修正案(九),把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医闹”入刑、加大收买被拐儿童行为处罚力度;从制定反家庭暴力法,让遭受家暴伤害的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到通过慈善法,规范慈善行为的同时弘扬慈善文化;从通过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协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到全面修改立法法,更加注重对公民权益的保障……一批良法、善法的密集出台,让人们同时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认为,现代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良法”之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成熟的标志。
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说起立案登记制带来的变化,辽宁成功金盟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春光深有感触。
2015年“十一”刚过,朱春光到沈阳和平区法院立案。他以为这次又要在窗口排上个把钟头,没想到几分钟就交完了材料,而随后的审核也只用了不到5分钟。原来,该院开通了自助立案系统,朱春光成为使用该系统的第一人。
“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出于案件量增加和便民服务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升级了诉讼服务,启用了自助立案系统。”和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立案一庭庭长陈锐介绍说。
“以前立个案,反复折腾是常事,现在立案登记真是大大方便了我们,立案难真的成了历史。”朱春光高兴地对记者说。
于2015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立案登记制改革,只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信的环节入手,使改革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鲜明品格。改革亮剑,直指深层次体制机制性弊病。
放眼全国,经过两年多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法院检察院回归办案本位,优秀人才向办案一线流动趋势明显;法官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司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正在提高;办案质量效率稳步提升,人均结案数、当庭宣判率上升;13个省区市的检察机关试点公益诉讼,“国家队”为老百姓撑腰;沈阳、杭州等18个城市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审查起诉周期由过去平均20天缩短至6天以内……
“司法改革的积极成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直观的获得感,人民群众由此更加理解、支持和期盼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这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指出。
向着公平正义砥砺奋进
2016年5月13日,海南省高级法院向蒙冤入狱23年的陈满支付国家赔偿金275.37万元。1994年,陈满因一宗发生在海口的杀人放火案被判死缓。经再审,于今年2月1日被改判无罪。
被无罪释放的陈满,赶在猴年春节前回到四川老家与家人团聚。司法机关依法纠正冤错案,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
人民群众每一次经历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近年来,司法机关不断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钱仁风投放危险物质案”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件得以纠正。
公平正义是永恒的追求。为了这个目标,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顶层设计和自觉行动,正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实践,推动法治中国不断前行: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相继出台,明确责任追究,确保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公正办案;
——为防止出现个别有钱人、有权人花钱“买刑”、以权“赎身”现象,《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进一步严格规范监狱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围绕治安、刑事、交通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执法内容,7月21日,公安部首次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从法律要求、处置流程、行为举止、策略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
——检察机关先后出台人民监督员选任办法和监督工作的规定,明确人民监督员可对检察机关办理立案侦查案件中存在的11种情形实施监督;
——多地打造法律援助服务“民生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向着公平正义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与力量,才能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殷泓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