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4日 星期四

    新疆建工作站修复纸质文物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4日 09版)

        “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让大量的有机质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这些文物承载着许多历史的烙印,是我们认识过去、展望未来最好的实证。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一直无法对它们进行修复解读,只好让它们沉睡在库房里。今天我们终于有了纸质文物的‘三甲医院’,这些纸质文物可以告诉我们更多历史的秘密了。”

        新疆文物局副局长李军的话音刚落,就引来一片掌声。

        日前,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正式揭牌,标志着新疆纸质文物修复有了保证,也使我国西北地区的纸质文物有了“三甲医院”。

        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汇点,也是我国和世界上出土古代纸质文物最多的省区。纸质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是研究新疆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20世纪60年代,新疆博物馆就组建了保管部修复室,2014年成立科技保护中心,探索纸质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新疆博物馆馆长侯世新介绍,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内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长期致力于纸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被外界称为“文物三甲医院”。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双方在2013年确定了合作关系,终于有了今天新疆纸质文物的“三甲医院”。“这是新疆纸质文物的幸事,更是新疆纸质文物人才队伍培养的好事。”侯世新说。

        在新疆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三楼的一间工作室里,经过两年多时间修复的第一批40件纸质文物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纸质文物出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堆放在我们的库房里,经过我们两年多的修复,今天终于让你们看到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了。”新疆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华笑着说,“你们谁也想不到这些纸质文物最初的模样吧?我们最初看到的这些纸质文物破损很厉害,甚至是一个团状,分不清它们是什么东西。”在这批修复好的纸质文物中,除了汉文外,还有三四种已经失传的其他文字。

        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的南京博物院馆员何子晨介绍,为了做好这批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仅前期的各种试验,他们就做了一年多时间,仅纸浆修复就试验了几百次。“因为不同的纸质地不同,有桑皮纸的,有麻纤维的,不同的纸保护它的纸浆也不同,必须要与它们原来的纸相同才行。”何子晨说。

        杨华介绍,这种用纸浆修复的技术是全国首创,也是他们在纸质文物修复中的一次大胆的探索。它不仅能很好地保存纸质文物,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最好的便利,纸质文物正反面都可以看到,还可以不用直接接触文物。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感慨地说:“通过双方的合作,我们不仅修复了纸质文物,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这为下一步纸质文物的修复打下了基础。仅第一期项目,我们就开办了两期培训班,先后培训了20多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纸质文物的修复中,我们还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修复手法,希望通过对纸质文物的修复,推出一批科研新成果来,服务今后的纸质文物修复工作。”

        侯世新馆长介绍,第一期工作已经结束,第二期工作已经立项,将用两年时间再修复39件纸质文物。杨华介绍,如果仅凭新疆博物馆现有的4名纸质文物修复人员,要想将馆藏的2000多件纸质文物修复完,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建立了工作站以后,修复进度将大大加快。“因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全国所有纸质文物修复方面的专家都可以来这个工作站工作。”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