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

    以管理创新推动部队发展

    作者:徐云兰 王正东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11版)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光明军事”微信公众号(GM-junshi)

        【讲武堂】

     

        2016年3月13日,习主席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战斗力标准,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举措,将创新的成果运用到部队打仗、训练、管理、保障等各个环节。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做好部队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各项任务正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如何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推进部队管理创新发展,是推进部队管理创新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更新部队管理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部队管理创新,首先应更新部队管理理念,以创新理念引领创新实践。要努力培养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局意识,摒弃陈旧观念、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树立与改革相符合的时代眼光、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以管理创新推动部队发展。

     

        打赢战争、遏制战争是军队的根本职能。需要部队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创新部队管理,是凝聚军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保证,是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强化“管为战”理念,要以是否有利于部队整体战斗力提高、是否有利于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全面落实、是否有利于部队整体稳定和全面发展,作为部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持向战斗力标准聚焦用力,向能打仗、打胜仗靠拢,着力解决制约部队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广大官兵是部队管理的重中之重。推进部队管理创新,首先要坚持把推进部队管理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将创新部队管理的落脚点放在“人”上,着眼点放在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上,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探索和谐管理方式,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坚持把推动部队管理创新与加强教育引导统一起来。不断强化官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逐步实现由单纯“管住人”向全面培养人转变。第三,要坚持把推进部队管理创新与提高服务意识统一起来。要立足官兵求知求新现实需求和成长成才长远需要,积极为广大官兵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努力提升官兵军政素质和综合能力。

     

        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发展,与推进部队管理创新二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持续推进,为创新部队管理提供了舆论氛围、理论基础、政策制度、资源能量、创新活力等优势条件。另一方面,部队管理创新发展,也有利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首先,创新部队管理,使得部队建设得以加强,保证了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为国防和军队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其次,创新部队管理,落实了部队管理要适应新的体制编制、适应军民融合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等要求,直接促进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再次,创新部队管理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成国防和军队改革整体推进。

     

    构建部队管理新机制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不能僵化地始终运用一种方法看待和处理同一问题。因此,创新部队管理,要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大背景下,运用发展的眼光,探索部队建设规律、把握部队发展方向,在强化法治、责任和效益意识基础上,寻求部队管理机制新突破。

     

        习主席在视察陆军第13集团军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并将依法治军上升到我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创新部队管理,要坚决贯彻依法治军这一方略。部队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者的个人情绪、能力素质、外界环境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管理能力的发挥。而依法管理,树立了法规制度这一标尺,很大程度剔除了人治的负面影响,使部队管理得以顺利开展。强化法治意识,推进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根据部队全面建设要求,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要带领官兵学习法规制度,在官兵知法懂法基础上,依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再次,要依法从严管理,维护法规权威。要坚决落实习主席提出的“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指示要求,从难从严管理部队。要强调从严治官。教育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带头服从命令、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要一视同仁,坚决按规定惩处。

     

        部队体制编制本身具有层级特点,坚持层次管理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在部队管理具体实践中,经常出现上级包揽管理、“上下一般粗”现象,导致层次不清、职责不明,扰乱了管理秩序、影响了管理效果。因此,创新部队管理机制,要按照能级控制的科学原理,坚决落实分层管理、明确权责、各司其职。首先,要层次分明,规范用权。要按照条令条例规定,明确管理权限。坚决禁止“乱插手”“乱干涉”“打乱仗”现象发生,始终坚持在本层级内行使职权。其次,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要按照一级管理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将责任确实落实到个人,防止出现职责“空挡”“错位”“扯皮”现象。

     

        在国防和军队改革背景下,创新部队管理,要不断强化效益观念,自觉把质量效益作为检验部队管理是否科学高效的重要标尺。首先,要搭建效益管理机制平台。不断调整完善效益管理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充分发挥这三部分的综合作用。其次,要把握效益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重点抓好决策、投入、运行、督导、产出、评估等环节。要把成本分析纳入效益管理机制全过程,理性分析投入产出比值,着眼部队管理目标,对各类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同时,要正确看待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关系,对于涉及官兵切身利益和部队长远发展的问题,要大力投入。

     

    开创部队管理新方法

     

        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涉及军队各领域,对部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部队管理责任单位和个人,必须时时关注改革发展动态,紧紧把握部队管理规律,在创新管理方法手段上狠下功夫,着力解决束缚部队发展的症结,进一步推进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要克服单纯按部就班抓管理,依老经验抓管理的陈旧方法,积极探索部队管理正规化科学化路子。首先,要转变管理模式,及时淘汰以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为特点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构建适应部队发展的技术密集型、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型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由“大”“散”“慵”向“小”“精”“活”转变。其次,要把精细化作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第一要素”,时刻掌握每一管理环节的精确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应用于管理对象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控制中,推进管理方法精确化、科学化。再次,要加强统筹兼顾、协调管理,实现各方因素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共同推进。

     

        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为我用”。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地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国防和军队改革促进了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为军队与地方诸多方面交流合作搭建了互动平台。部队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和机会,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学习地方部门、企业、单位好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有利于促进部队管理创新的经验和方法大胆吸收借鉴。必要时,将地方的管理或科技相关人才特招到部队,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勇于学习借鉴外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将学到的部队管理先进理念方法,与我军建设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形成适合我军管理建设发展的“良方”,及时运用到部队。

     

        当前,信息网络的快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和优势,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部队管理者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在部队管理实践中,树立信息主导理念,加大信息技术含量,让信息网络为部队管理“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网络对“物”的管理控制作用。要努力探索开发车辆、弹药库、训练场、实验室等管理系统,充分运用电子监控、指纹识别、卫星定位、网络视频、自动报警等信息网络技术,对关键目标、要害部位、重点场所实施全天候、立体式、不间断管控,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基础上,提高部队装备物资管理效益。另一方面,要发挥信息网络对“人”的教育引导作用。积极打造各式网络教育实践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网络整体育人功用,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服从意识和良好作风。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