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商事制度改革让市场迸发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1日 07版)

        【半年经济怎么看】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从今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更进一步。

     

    活力依旧:

     

    日均新设1.4万户企业

     

        6月21日下午,贵州省福泉市骏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领到了贵州省第一张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贵州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商事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促进新设企业快速增长。”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承压下行的背景下,商事制度改革与创业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

     

        这种作用如何体现?数据给出了答案——今年上半年,新设企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万户,而2015年是每天1.2万户,改革前是每天0.69万户。

     

        “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连续3个月较快增长,新登记企业达155.6万户,形成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一个高潮。”在于法昌看来,我国经济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改革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

     

        市场准入环境的改善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根据2015年1月1日以来的125万余条互联网数据分析,81.9%的网民认为商事制度改革有助于破除阻碍市场准入的“堵点”、消除影响市场活力的“痛点”、弥补市场监管的“盲点”,市场准入环境日渐改善,成为推动“十三五”时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动力。

     

    结构优化:

     

    第三产业占新登记的81.1%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的过程,实质是新旧企业的生长与退出,新经济与传统的更新和衰减。

     

        如果说日均新设立1.4万户企业代表着新企业的生长速度,那么,新设立企业中第三产业的占比则说明了新经济的结构。

     

        “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212.4万户,同比增长30.2%,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1.1%。”于法昌透露。

     

        对经济数据的关注不止于数量,更看重质量。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结构如何?快速增长的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说明了含金量——上半年,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8万户,增长42.1%;教育1万户,增长49.6%。

     

        部分行业受宏观调控的结构性效应开始显现:金融业增速继续回落,受去库存政策及房地产销售火热影响,房地产业新登记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创业热潮促进了就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跟踪调查,今年一季度,被调查的小微企业户均人数7.7人,个体工商户户均人数2.8人。据此估算,上半年新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创造就业超过1300万人。

     

    监管高效:

     

    企业年报公示率达88.3%

     

        在经济发展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监管局局长马夫认为,这一方面要依靠明确的政策预期;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经济运转效率。

     

        经济形势越复杂,企业交易行为越慎重,越需要信息资源作支撑。马夫介绍说,目前,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已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改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突出亮点。

     

        信用监管体现在哪里?企业年检改年报制度即为一种方式。2015年度企业年报公示工作已于今年6月30日结束,数据显示,2015年度全国企业年报公示率88.3%,比2014年度高出3.2个百分点。

     

        马夫告诉记者,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到社会广泛运用,累计访问量达185亿人次,累计查询量78.5亿人次。目前,全国平均每天有4000万人次登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向其他部门提供数据35亿条,配合最高人民法院限制“老赖”担任公司各类职务共计4.2万人次,企业信用约束作用逐步显现。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