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30日 星期六

    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协同性

    作者:丁义浩 李晨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30日 10版)

        大学文化建设的协同性具有两个维度:一是指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外部协同发展。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自然而然地受到社会文化的渗透、浸润,没有脱离社会文化而完全独立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独立性,以其自身的文化品质既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又催生着社会文化新形态的出现,二者在互动互助中实现了共荣共生。二是指大学文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协同发展,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协调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文化建设内部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使大学文化在内容上有深度,在接受上有温度,在传播上有广度。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要找准着力点、瞄准发力点、占领制高点、构建新格局,实现繁荣发展。

     

    坚持主体性与人本性协同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基于人也为了人,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他们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共享者。大学文化建设要实现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全覆盖、传统媒体时空界限性与新媒体超越时空性的完美结合。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文化诉求、契合广大师生的发展需要,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增强大学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坚持大学文化建设主体性的根本在于人本性。人本性强调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学文化发展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要秉持人本性的文化观、价值观,满足高校师生的多元化体验需求和文化接受习惯,用先进文化培养人、用主流文化引领人、用经典文化熏陶人,使广大师生具备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健康向上的文化心理、有容乃大的文化情怀,实现精神的充实感、生活的幸福感、个人的自由感,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坚持主流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

     

        新媒体一方面以其快捷性、交互式、个性化的优势拓展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空间和内容,另一方面又因其“去权威化、弱中心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整体性、主流性和权威性。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底色。同时,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一元导向与多样取向的统一,既坚守主流文化阵地,又尊重差异,让“主旋律”与“交响乐”相互交织,实现文化的多样共生。

     

        坚持文化建设的主流性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让广大师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树立远大的、崇高的、整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师生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就内容而言,多样性强调大学文化资源的优质性和丰富性,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又有日常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既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反映时代潮流、时代精神的“时尚”文化;既有彰显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又有色彩斑斓的优秀世界文化……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实现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就形式而言,就是要不断丰富文化载体,在保持传统载体优势基础上,不断探索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载体,让新媒体传播主流声音、传递主流文化,使师生成为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多样性不是盲目接受,全盘接纳,要在批判中保持方向性,在批判中坚守主流性,巩固主流文化的引领地位,构建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大学文化。

     

    坚持传承性与超越性协同发展

     

        传承与超越是文化的两翼,文化传承以其历史感而彰显信服力,文化超越以其时代感而彰显生命力。没有传承,超越就丧失了内在动力;没有超越,传承势必僵化教条。只有传承与超越和谐一致,才能实现文化源泉与文化动力的完美结合。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承、超越要不断拓展空间,将新媒体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渠道”与传统媒体的“优秀队伍、优质内容、优秀品牌”相融合,通过媒介的多样化实现文化的多领域传承,多样化发展。

     

        大学继承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另一方面指大学精神,这是大学安身立命的基本遵循。继承传统要在文化理性下进行文化选择,既不能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又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观点对所有传统文化顶礼膜拜。既要深入把握传统根脉和精髓,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又要科学扬弃、择善而从,形成中国特色、大学特点、学校风格的文化体系。

     

        超越性强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是文化超越的前提,文化超越是文化传承的目标。大学文化要随着国家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将传统文化置于时代大背景中去重新整合优化。要激活传统,让传统焕发生机活力;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大学自身实际,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不断让大学精神“再生”,让大学文化与时偕行。

     

    坚持精神性与物质性协同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要以“物质—精神”两个维度整体推进发展。精神文化是“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大学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物质文化是“体”,承载着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大学文化建设要实现“魂”与“体”的完美结合,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有序化、高效化。要进行体系化的顶层设计,宏观上构建文化建设整体布局和实施方向,微观上对每个子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让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均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