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30日 星期六

    用行动实践信仰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馆侧记(上)

    作者: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30日 05版)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外景。汪嘉波供图

        【记者连线】  

     

        2016年7月4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仪式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五一村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就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揭幕致贺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俄罗斯政府副总理戈罗杰茨共同为展览馆揭牌。揭幕当日即迎来近100名中俄参观者。

     

        习近平在贺词中指出,88年前,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关头,为了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140多名中共代表,不远万里来到莫斯科郊区五一村,召开了中共六大。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周年。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的建成,既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中俄友好合作深化的又一个象征。

     

        普京在贺词中表示,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是为了纪念俄中共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这是俄中专家历时数年共同努力完成的结果。保护历史遗产对巩固俄中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相互尊重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进一步推动包括人文合作在内的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蓬勃发展。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郊区五一村举行。大会总结中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指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中共六大闭幕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断发展,红军队伍迅速壮大,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工程从启动到竣工仅短短一年半时间,“中国神话”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再次上演。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中共六大会址展览馆首任馆长张中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中共六大会址纪念馆的全部筹建工作而备感骄傲和幸福。“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和展览馆筹建工作是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承担过的这项分量最重的工作,注定要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从六大会址展览馆7月4日对外开放至今,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一年多的筹建工作如同一堂生动的党课,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领悟到党的伟大和新中国的光荣。在让一片废墟恢复历史旧貌的过程中,我再次领略了党的发展、民族的崛起和时代的前进,感知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聆听我们党铿锵有力的脚步。能参与这项工作,我感到既幸运又光荣。”

     

        2015年1月30日,文化部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工作组赴莫斯科。当时设计单位尚处于遴选考察阶段,施工总包合同尚未签署,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能否按照两国元首商定的日期按时开馆,工作组不敢保证,作为前方负责人的张中华,虽然是几十年的老外交官,在俄罗斯担任文化参赞也已两年,然而之前从未接触过建筑工程,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但是见过张中华哪怕一面的人都能看出来,在她的身上从来只有“保证完成任务”,何况是面对建党95周年的献礼工程。

     

        文化部工作组到达莫斯科第二天,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前方工作小组随即成立。张中华从使馆文化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选调精干力量,亲任组长,明确四名组员工作职责。工作之初,无论张中华还是四名组员对工程都一窍不通,何况是面对与中国不一样的国情。但她率领小组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边学习边推进,硬是变成了半个专家。多少个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清晨,她率领工作小组驱车四十多公里从市中心到建筑工地。地上地下,楼里楼外,张中华亲自查看工程进度和每一处施工,垃圾清理、灌浆加固、暖棚搭建……到处都留下张中华的身影。无论是总包中国建筑俄罗斯分公司的中方项目管理人员,还是分包复兴公司的俄方建筑工人,无不对这位不惧危险爬高爬低的小个子女领导竖大拇指!多少个灯火通明的深夜,张中华与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工程进展,对着很多第一次听说的技术术语,整理问题,提出方案,写文办件,一清早还要联络中俄方参建单位,奔赴工地。她的口头禅是:“坚决不让问题过夜。”

     

        张中华经常跟项目参建人员说:“先辈们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几经辗转来到莫斯科,为继续寻找中国革命道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组织召开六大。跟他们的光辉事迹相比,我们这点工作算什么。没有六大,哪有日后党的成功,哪有新中国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是个老党员,我必须承担这个责任,我们要一起用行动实践我们的信仰!” 

     

        (本报莫斯科7月29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