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9日 星期五

    随风飘荡

    作者:彭程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9日 15版)
    《在母语的屋檐下》由线装书局出版

        【序跋】  

     

        一首英文歌Blowing in the Wind,风靡数十年。收音机里,光碟中,荧屏上,时常可以听到这首歌。低沉沙哑的嗓门在唱:“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将其称为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这是美国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的代表作,中文译名为《随风飘荡》。它朴实而深刻,具有丰富宽厚的意涵。沉思人生,呼唤和平,倡导人权,人们都唱起它,将诉求寄托于它的旋律中。

     

        也许是一种个人化的选择,听到这首歌,我总是撇开歌词的具体含义,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位流浪者,在广袤的大地上从容游荡,心之所向,履之所至,无所拘囿,享受彻底而酣畅的自由感。随着曲调的变化,视野中的风景在不断变幻挪移,丰富纷纭。

     

        在人生的万千形态中,这种自由率性的方式,无疑是最为吸引人的一种。电影《阿甘正传》选择这首歌作为主题曲,想来也是因为它能够生动恰切地映照主人公阿甘传奇性的一生。

     

        然而对于写作,自由无羁却未必是最好的状态。

     

        写作,是一种打捞和提炼。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沉浸,将注意力倾注于具体的目标上,用时光的微火慢慢炙烤,才有望呼唤出描绘对象的神秘,使其潜隐的内涵渐渐显影。如果说前面的人生姿态仿佛一阵风,那么恰当的写作策略则如同一棵树,具有静止、固定的特质。天马行空只属于罕见的天才,对于大多数的写作者来说,更需要成为一棵树,扎根于某一处确定的地点,根系向下面深扎下去,向周围扩展开来。围绕某个主题,某种题材,努力描绘它繁复的表现,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散文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合写作领域中的流浪者的脾性。题材的海阔天空,篇幅的长短不拘,表达的灵活多变,使其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自由度。举凡观察、感受和思考的一切目标,无不可以诉诸笔端。没有人会限制你,选择什么,躲避什么,其实全凭你一己的喜好。

     

        但这个领域依然要依从这一条定律:专注于一点,如果想有不同寻常的收获。我认识和敬佩的散文作家,都是目光专注,精神凝聚,各自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也最具实力的话题范围,既穷追猛打,又精耕细作。他们有着各自的“根据地”:或记录乡野间百姓的粗粝生存和质朴情感,或描绘大自然的形貌之美和精神蕴涵,或向故国深宫中探寻文化和人性的底色,或通过个体人生的遭际诘问命运的玄奥,等等。在所瞩目的题材范围中,就其成果而言,他们的数量和质量都要远远超出其他的写作者,具备了一种标识的意义。

     

        这正是让我感到惶恐甚至沮丧的:自己并不属于这一类个性鲜明的写作者。没有格外倾心和投入的目标题材,诸多方面都有所触及,但却都谈不上深透。仿佛步入了一座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每一朵花我都想看一眼,凑上前闻闻它的香气,但须臾间目光又被另一朵吸引了,脚步也挪移过去。仿佛驿路看花,眼花缭乱,丰富多彩,但过后寻思,却不免有浮泛之感。

     

        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将事物特征清晰鲜明地揭示出来的功用。犹太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把学者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两大类,大意是前者只瞄准具体目标本身,而后者看重目标与事物普遍的联系,概括颇为传神。倘若也以譬喻来表达,没有“根据地”的、题材飘忽跳荡的写作,便仿佛一只在花园里飞舞的蝴蝶,翅膀扇起了一些清淡的香味,倏忽即逝。但真正需要的是蜜蜂,将细管似的舌头深入花蕊间,采集花冠底部的甜汁,经过数千次的采集,才能酿出大约一克的蜜液。

     

        契诃夫有一部中篇小说,叫作《没有意思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为人正直、学问渊博、备受敬重的教授,但他在晚年却为自己的生命中缺乏一种“重要的、非常重大的”、他称之为“中心思想”的东西而苦恼。在他看来,缺少这个,那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我在散文写作中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烈的困惑,一大半也源于“中心思想”的缺失。当然,将自己的题材选择上的困惑,与大师的存在层面上的苦恼相比,不大恰当。但不管它,我只是觉得这种比况约略可以描绘我的心情。

     

        开始时曾以为这一块短板只是观念问题,那样的话,似乎只要认识到位了,曙光就在前面。但后来才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关乎能力,就不是简单的端正态度可以解决的了。它应该与这些禀赋有关:既是一种深入内核洞幽烛微的好奇心,也是一种对周边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性的敏感,还是对于新的发现的冲动,即便面对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熟视无睹的对象。这促使他对一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仔细端详,不眠不休,持之以恒。他不会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他必须要在可能性的范围内达到一种极致。

     

        只有我自己才清楚,我是多么渴望拥有这些。

     

        这样的“根据地”,这样的“中心思想”,数年来一直在前面诱惑着我,但始终却是影影绰绰,草色遥看近却无。也许这是自己的命数?

     

        在找到之前,日子还要过。倘若最终找不到,日子也总要过。那么能够宽慰自己的心灵鸡汤之类似乎还是需要的。找到了一句话,还是契诃夫的:“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契诃夫初习写作时,莫泊桑已经名满天下,巍峨如高山。谦逊但又有主见的契诃夫,就用这样的话来给自己打气。当然,众所周知,在短篇小说这种文体中,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远超莫泊桑。这里我想表达的只是,见贤思齐,大师尚且这样勉励自己,我也不应过于自惭形秽吧?

     

        也好,那就这样,一边寻找驻足之处,一边仍然循路前行,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从变动不居的风景中,感受各自的美,收获一份惬意和迷醉。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此文为作者散文集《在母语的屋檐下》后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