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本报兰州7月27日电 记者宋喜群、通讯员刘晓倩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冰川跃动导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发生冰崩。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介绍,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此次冰崩范围约10平方公里,长6.3公里,最宽处约2.6公里,是国内有观测记录以来由冰川跃动导致的冰崩面积最大、距离最长的一次。
关于本次冰崩产生的原因,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郭万钦和上官冬辉指出,是由该地区一条冰川近期的跃动导致。发生跃动的冰川位于阿里地区阿鲁错西侧无名山脉,近几年已经处于跃动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在1971年至2010年间面积萎缩了近9%,但自2013年至今年7月2日,该冰川向前推进了300米,并于后期冲出山口,造成冰崩灾害。
郭万钦和上官冬辉分析,此次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跃动,主要是由于该地区近期降水,使冰下静水压力增强、冰体滑动速度加快。此外,冰川下游的V字形山谷对冰川运动阻力较大,导致该冰川在跃动前期积蓄了大量的运动势能。随着跃动进程的发展,在下游冰舌区不断前进、冰川运动阻力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冰川上部积累区大量冰体快速下泄,连同整个冰舌区冲出山口,并在后续冰体的推动下继续向下游推进,直至冲入阿鲁错湖中,形成严重冰川灾害。
康世昌介绍,冰川跃动是一种特殊的冰川快速运动现象,常常伴随相关灾害的发生,因而早期被冰川学者称为“灾难性的冰川前进”。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近年来,冰川跃动事件发生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青藏高原第三极地区也频频发生。
据该实验室组建的冰川跃动数据库显示,我国境内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地区,共4900余条,其中1%的冰川目前处于跃动期。因此,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议,对国民经济造成灾害的冰川应实施加强观测、重点防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