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唐山市民刘鹏程把一张风景如画的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多外地朋友评论:“你又去哪了?”小刘自豪地回复:“这是我们唐山啊,世博园!”
很多最近几年没有到过唐山的人,对唐山的印象还停留在天空灰蒙蒙、树叶一层灰的重工业城市年代,甚至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震后灰色的建筑废墟上。其实今天的唐山,已经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震前的唐山依煤而建,震后的唐山因钢而兴。然而,单一的产业结构在推动唐山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绝不能让企业得效益,百姓吃烟尘。从2008年起,唐山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压能、减煤、治污、降尘、控车、增绿六措并举,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污减排风暴。
一座座小高炉被拆除,一座座水泥厂被关停,一根根吐出“黑龙”的烟囱被拔掉……唐钢等大型钢企配备了环保设施,打造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彻底颠覆了传统钢企“灰头土脸”的形象。
截至2015年年底,唐山市累计化解炼铁产能1087万吨,化解炼钢产能2357万吨,分别占河北省下达的2017年年底任务的38.8%和58.9%。
为了防止反弹,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今年6月,唐山媒体开通了“生态建设在行动·百姓随手拍”专栏,市民可随手拍摄企业或个人非法排污、露天焚烧秸秆垃圾、露天烧烤、乱倒垃圾及建筑废料、道路工地扬尘等现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反映身边的环保问题,只要图片及视频被采用就可获得奖励。有了无处不在的监督,违法排污者不敢排了,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绝不止于铁腕治污。自2007年起,唐山还加大了生态修复的步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绿化热潮持续不减,正在形成“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村庄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
今年6月,36岁的唐山市民陈林静偶然路过一个小公园,想起八九岁时,每到周末父母都会骑上自行车带她来这里玩耍。这个小公园距离她现在的家不足一公里远,可她却有25年没踏进来。究其原因,当时稀有的公园,现在已经星罗棋布,而且景致、设施都比这个老公园好得多。
一组数字印证了陈林静的感受。如今,唐山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7%,绿地面积9627公顷,绿地率达38.66%;公园绿地面积298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8平方米。公园已经从旅游性质的“奢侈品”变成了健身、休闲性质的“生活必需品”。
大规模的绿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唐山的环境质量。唐山市环境保护局数据显示:去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56天,比2013年增加50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减少42天,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26.1%。
在唐山提起生态修复,就不能不说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公园原址曾是开滦采煤百余年形成的沉降区,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人迹罕至,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和整体形象,也影响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早在1996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就在这片采沉区上实施大面积生态绿化工程,建成了“小南湖公园”。2006年年底,唐山加快建设南部采沉区,两年多的时间,小南湖公园扩建成了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6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昔日的废弃地成为集政务、休闲、运动、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并成为唐山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这座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像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改善着唐山的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据监测,唐山市区极端最高气温降低了3摄氏度,最低气温升高了4摄氏度。
南部采沉区生态修复项目不仅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也使唐山赢得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权。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唐山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今年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花海中开幕。近3个月来,观光游客数以百万计。看到世园会会址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八方来客无不为南湖点赞,无不为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实际行动点赞,无不为唐山由传统重工业城市向宜居生态城市的转变点赞。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施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