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中央各部门集中公开了2015年度本部门决算报告,这是中央本级连续第6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今年的决算公开工作,在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和公开方式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政府花钱更规范,百姓监督更透明。
晒细账:
公开力度“再加码”
22日上午10时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率先公布了2015年度决算,成为今年首个“晒决算”的单位。在基本支出经济分类专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养老成本”——离休费332.87万元,退休费679.34万元;此外,基本支出还包括339万元的住房保障支出,含住房公积金145万元,提租补贴52万元,购房补贴142万元。
新预算法明确提出,要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以及政府采购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记者注意到,22日各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出现了更多的“细账”。“今年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亮点很多。”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看来,首先,在公开内容上,中央各部门继续公开8张部门决算收支表和部门职能、机构设置、收支情况说明、名词解释等内容,并对机关运行经费、国有资产占用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单独说明。
继去年首次公开经济分类的“明细账”后,今年决算还新增两项公开内容,分别是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合同金额及所占比重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例如文化部2015年对6个项目进行了预算绩效评价,并公布了2015年度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往年决算报告“散落”在各单位网站不同位置,今年财政部在其官网专门开辟了“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专栏,以方便查找。同时,中国政府网也同步设置“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专栏,公众可以通过上述两个“窗口”,集中查询各中央部门公布的决算信息。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指出,决算公开力度“再加码”,符合中央“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严控制:
“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6%
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2015年度,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53.73亿元,比预算数减少9.43亿元,减少14.9%;比上年决算数减少5.07亿元,下降8.6%。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7.44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94亿元,减少10%;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24亿元,增长7.7%。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30.87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72亿元,减少10.8%;比上年决算数减少5.12亿元,下降14.2%。公务接待费5.4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77亿元,减少41%;比上年决算数减少1.19亿元,下降18%。
记者发现,除因国际交流活动增加导致因公出国(境)费用比上年决算数小幅增加外,“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及明细金额均比预算数和上年决算数减少。如国税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比预算数和上年决算数的下降幅度均达两位数。
和往年相比,今年各部门在“三公”经费说明上下了功夫。如中国外文局2015年度“三公经费”支出中,因公出国(境)费为289.23万元,全年使用财政拨款安排出国团组40个、61人次,并就开支内容作出具体说明:参加重要国际图书展览活动和国际会议支出170.88万元,境外洽谈合作及进行本土化建设等支出118.35万元。
绩效管理:
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事
“财政公开的本质是政府行为的透明。”王朝才说,近年来,公众对预决算公开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预决算的关注点也由支出结果向事前预算分配和绩效管理转移。
今年6月,财政部选择了部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以参阅资料的形式,随2015年中央决算报告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议,包括中科院2015年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文化部2015年度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教育部2015年度“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海关总署2015年度“口岸电子执法系统运行维护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等,上述项目涉及科研、文物保护、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
目前,中央部门绩效评价项目涉及资金约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8%。2015年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金额约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60%,并已基本覆盖所有新增项目。
“决算信息公开与其他财政信息公开一起,成为建构信息透明——问责——纠错机制的前提条件,现在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要加紧完善技术支持和配套措施,如是,高效率的责任政府便是可以预期的。”李炜光评价道。(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