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 星期六

    北京:作为和心态一同升级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朱海燕 崔雪放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 08版)

        7月20日,北京市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局地达大暴雨。记者当日从北京市气象局了解到,北京城区及南部地区6小时累计降水量达70毫米,局地超过100毫米,城区及房山、大兴、门头沟东部、通州等地20日白天的累计降水量将超过100毫米,局地超过200毫米。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表示,这次降雨总量超过“7·21”特大暴雨。

     

        时隔四年再次迎来特大暴雨,每一个北京人的心里,都会自然不自然地想到“7·21”——2012年7月21日,北京曾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袭击,那场特大自然灾害给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损失。四年后,北京再次迎来暴雨“大考”。

     

        75座下凹式立交桥安然无恙

     

        位于北京市东二环的广渠门,曾记录着北京在“7·21”留下的伤痛——当时一位因桥下积水被困车内最终遇难的男子,曾牵动着无数市民的心。

     

        7月20日18时许,大雨瓢泼。四年后,还是同样的地方——只见广渠门桥下凹处,纷落的雨水顺着路两侧涌入排水沟。虽然到此的很多司机还是会本能地犹豫一下,但最终发现路面没有积水,通行井然有序。

     

        四年来,北京市痛定思痛,设定更高的城市规划标准,改造旧有排水系统,层层建立应急机制……所有努力,都在持续40多小时的大暴雨中得到了检验。

     

        司机们看不到的是,就在广渠门桥附近的一个地方——暗藏地下的10台大功率水泵彻夜工作,保一方平安。

     

        记者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仅在桥区就新建了雨水调蓄池55座,增加蓄水能力19.04万立方米,而在2014年、2015年汛期,蓄水能力就已经实现了8.2万立方米、10.4万立方米的迅疾增长。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带来的直接成果是——在应对“7·20”强降雨的过程中,北京中心城区75座下凹式立交桥安然无恙。

     

        利用新媒体指挥防汛

     

        7月20日中午,记者从北京市应急办总值班室门口路过时看到,北京市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对强降雨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强调。

     

        利用新媒体手段指挥防汛工作,是北京在“7·21”就积累的一项经验,依托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网络矩阵”,北京市政府微博、微信在传递信息、发布情况、实时响应、救人救灾方面“屡立奇功”。此次暴雨来临,@北京发布,@水润精华,@气象北京等官方微信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指导市民科学规避暴雨风险,及时回应、传递网友的各类求助信息。

     

        与此同时,北京市交管部门在今年汛期首次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合作,一旦全市启动暴雨橙色及以上预警,即可在手机导航地图里实时显示积水点信息。而北京市气象局则按照预案,通过电台、电视台、公交地铁移动终端、户外显示屏、短信、APP、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分时段、分区域、分强度”地发布精细化预报预警。在暴雨之前,很多市民都提前收到了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防灾心态更成熟

     

        大雨来临之后,大多数北京市民减少了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上下班。这使得“7·20”全天,北京未出现大面积交通拥堵,道路通行状况和舒缓程度,甚至大大优于平时工作日。

     

        就在有关部门积极提醒市民群众减少出行,并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在校学生、幼儿和上班人员安全的同时,北京市广大排水工人、环卫工人、公安民警、新闻记者、公交司乘人员、快递小哥等一批人群仍然在大雨中坚守岗位,保障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给人民群众带来服务和温暖。

     

        “7·20”过后,北京如期打赢了降雨应对这场硬仗,实现了四年前许下的诺言——

     

        其背后,是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河道防洪标准显著提升。

     

        其背后,是气象预警预报、应急保障措施、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工作均迅疾有力,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防汛抗灾能力显著提升。

     

        其背后,是首都市民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的显著提升,面对极端天气的心态也越发理性成熟。

     

        其背后,是连日来北京全市上下层层发动,在市级顶层强有力的指挥调度下,形成了防汛工作的强大合力。(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朱海燕 崔雪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