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 星期六

    “完全有信心”的信心从何而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王昊魁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 07版)
    周文彰
    熊 云
    洪向华
    辛向阳
    资料图片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罗 旭  王昊魁

     

        本期嘉宾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  周文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  熊 云

     

        中央党校科研部教授  洪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选择一套尽可能好的社会制度向来是文明社会的孜孜追求。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共产主义早期实践的巴黎公社,再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人类问道寻路的征程充满了苦难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牺牲和笃行,是当代中国立足国情、文明互鉴、自我完善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特色的卓越探索,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所关注称赞。有理由相信,时间跨度越大,历经考验越多,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一套在中国大地行之有效、裨益良多的社会制度,而且必将深深吸引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成为他们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一种道路或制度选择。

     

        中国“十三五”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提出中国经济年均增长将保持在6.5%以上。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十三五”将如何提振世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和信心?

     

        周文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示,中国共产党人使命在肩,不忘初心,吹响了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号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带领人民做好“十三五”发展的大文章,驾驭中国航船在复兴征程上破浪前行。

     

        《“十三五”规划纲要》针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有目共睹,中国不仅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有释放发展潜力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政策运用手段。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从历史角度证明了这一点;自2008年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8年间,经济还能够保持年均8.4%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位,从现实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布局和各项落实举措,还必将从未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点。

     

        在目前全球经济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中国“十三五”规划无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不仅将带动亚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将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的发展。

     

        熊云: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向全党再度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员令。

     

        2016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明显,GDP增速预计在6.9%左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增市场主体平均每天4万户,1至5月份的增长速度高于推进这方面改革的前两年。就业保持稳定,1至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5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得益于改革创新和调整转型取得的新进展。

     

        在国内外经济共同转型、世界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无疑有利于提振中国和世界的信心。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系列目标任务的渐次推进和落实,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模式必将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动能。从长远看,中国“十三五”必将让世界有更多机会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中国力量。

     

        洪向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7月8日,他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这样的形势判断说明了我们的规划务实可行,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进一步得到激发,就会越来越巩固世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辛向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们必将全面建成一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小康社会。

     

        到那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7万亿美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物质基础更加强大。这样一个社会不仅能够极大激发中国人民的创造性,而且将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

     

        同时,“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很多制度都要成熟定型。健全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的科学的财税体制,形成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立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立了能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生态文明制度。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在促进中国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会给世界带来强大的制度红利。

     

        “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更将为世界人民谋求福祉提供强有力支持?

     

        周文彰: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为同心共筑中国梦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更加坚定了自信。中国梦和世界梦之间有何关联?习近平在非洲的讲话很有代表性。他说,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中国梦与世界梦,互相为对方提供着机遇。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的增长点将不断涌现。这将为国际和地区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中国方案”不断从概念走向现实,让世界看到了来自中国的机遇与诚意。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将给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之福,更是世界之幸。

     

        熊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休戚相关。这种“相连”从何而来?有专家测算,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GDP总量大约是美国的1.2倍,到203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后,GDP总量将是美国的2.5倍,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文明的发展。中国发展的经验做法必将深深吸引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成为他们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一种道路或制度选择。国外有识之士对此看得也很清楚。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中国梦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关系到中国在发展中国家转型、在世界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的崛起会促进世界的转型。”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发展与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过程。

     

        洪向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相信,中国梦倡导的发展之道最终必将“外溢”为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建立良好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梦践行了新型大国关系相处之道。中国的复兴并不意味着西方的衰落,而是一种全球性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也将改变传统的大国间关系,使国际关系不再是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不再是大航海时代的海盗殖民逻辑,不再是工业化初期的崛起与守成的冲突,不再是两大政治集团对垒的争霸逻辑,而是合作共赢、共生共存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梦也提出了新的全球问题解决之道。当今世界,全球问题日益突出,从疾病传染到气候变暖、核扩散,从金融危机到粮食危机,从恐怖主义到文明的冲突……我们将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胸襟和智慧:全球问题的解决,核心在于共同发展,必须倡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一个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保障各个民族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是面向全世界的合作共赢之路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他指出,中国将“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一带一路”这一中国方案在向世界传递着怎样的中国智慧与中国信心?

     

        周文彰:“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这一战略构想覆盖了4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人口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目前共有900个项目上马,总价值8900亿美元。随着战略实施推进,还将有更多的项目上马和投资加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熊云:“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人文基础和现实基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进入。“一带一路”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等,目的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而不是要谋求政治势力范围。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一带一路”的建设,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

     

        洪向华:“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众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一带一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经济合作走廊,加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这些举措毫无疑问会促进沿线众多国家的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将促使沿线经济更加富有活力。“一带一路”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扩张之路。“一带一路”是推动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寻求沿线国家最大公约数,扩大利益汇合点,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

     

        辛向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一带一路”是这一论断的最好注解。

     

        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是一条能够给沿线各个国家带来大利的阳光大道,而不是只为少数国家谋私利的狭窄小路。我们还要看到,“一带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之路,不是独占独享的垄断之路。这是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推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的创造之路,是为沿线国家人民创造幸福的吉祥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世界新秩序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我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与时俱进提出并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占据了世界秩序重塑的制高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展现中国致力于中外良性互动的“大国担当”?

     

        周文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字里行间闪烁着中国致力于中外良性互动的“大国担当”。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就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三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国内场合,多次谈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这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体现了我们党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辛向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首先体现了中国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和意志。

     

        其次,体现了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胆识和魄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中国方案的美妙性和可行性。

     

        再次,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发展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和自觉行动。为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驻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1万余人次,共有19名官兵牺牲。为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投资,致力在2030年前将援助资金增加到120亿美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相互依存的现实,也体现了中国对自身与世界相联系、共命运的认知。在实践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负责任大国”身份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第三世界国家和“大国俱乐部”之间利益问题,而且也成功解决了中国在坚守不干涉内政原则和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之间外交立场平衡问题,体现了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熊云:独行快,众行远。当今时代,人类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必须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是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行胜于言。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从多年前的坦赞铁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从西非抗击埃博拉病毒、尼泊尔抗震救援到应者云集的亚投行……这桩桩件件既是中国积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体现,更是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现实诠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言:“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三五”规划、中国梦、“一带一路”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特色的卓越探索,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所关注称赞。事实证明着我们的能力,也给予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我们也坚信,“中国方案”必将在历史和现实的考验中日益绽放光辉,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

     

        人物素描:郭红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