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1日 星期四

    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

    ——纪念吴征镒先生百年诞辰

    作者:吕春朝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1日 10版)
    吴征镒(1916-2013),江苏扬州人,著名植物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7月12日,纪念吴征镒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在昆明植物园举行,“吴征镒植物学奖”在此间设立,旨在奖励在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植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重要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以致敬这位中国植物学泰斗。

        【追忆】

     

        绿色底衬 矢志植物

     

        吴征镒出生于1916年6月13日(农历)。周岁时,曾是光绪甲午年间传胪的祖父,在浔阳道尹任上,突发脑溢血而故。从此,家道中落,举家迁至扬州吴道台宅第。

     

        吴征镒8岁进家塾,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练就了博闻强记的功底。十余岁时,他常常翻看父亲带回家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日本植物图鉴》,并在“芜园”里初识花草树木,对植物的浓厚志趣,为其童年铺上了绿色底衬。

     

        在扬州中学,得唐寿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吴征镒学会了采集植物标本和解剖花果的技能,自采标本200余份。高中生物老师唐燿发现吴征镒对植物研究很有天赋,鼓励并帮助他在班级上举办了一次标本展览。这次展览坚定了吴征镒报考大学生物系的志向。

     

        1933-1937年,吴征镒靠五哥征铠半薪资助和清寒奖学金完成了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业。

     

        大学三年级,吴征镒入生物系植物组,吴韫珍教授讲述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这和吴征镒后来的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和植物区系“多系—多期—多域”起源理论的形成,有着师传承继的渊源关系。

     

        李继侗教授开设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必修课,植物生态学结合群落区系成分结构、组成的研究思路让吴征镒受益匪浅、享用终生。

     

        1937年,吴征镒留校任助教。1938年1月,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吴征镒加入从长沙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行进中,吴征镒每日观察沿途植物和植被情况,采集小标本,一日不漏地记下笔记。一路行来,吴征镒对华中至西南的植物有了实际感知。

     

        在昆明,吴征镒发现这里的植物比河北一个省的还多,初感云南植物之丰富。随后,他赴滇西和滇西南考察,取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灌丛的印象后,又目睹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以及各式各样的次生植被。

     

        这些扎根土地、深入探索的田野调查给吴征镒的植物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认知和发现,更为其之后的学术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4年,吴征镒发表《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端。

     

        1996年,吴征镒提出“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并列”的观点,这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

     

        1998年,吴征镒通过对中国种子植物已知3300个属的分布格局研究,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15大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分析了每个分布区类型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渊源。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植物分布现象及规律最全面和完整的分析。

     

        吴征镒创立生物“三维律动演化”,提出了被子植物“多系—多期—多域”起源理论和“八纲系统”的分类体系。这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东亚、放眼世界,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

     

        编典立“志” 贯通中外

     

        从北至南,一路的植物感受,促使时年22岁的吴征镒提出从弄清云南植物种类入手,进而弄清全国植物种类的设想。他立下宏图大愿,即立足云南,放眼全国,研究植物的时空发展规律和中国植物区系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而研究中国植物,开发利用植物资源,首先要过“区系关”。所谓过“区系关”,就是要把中国本土生长着多少种植物的家底搞清楚。

     

        因此,编纂《中国植物志》成为中国植物学发展的头等大事。1959年项目启动时,吴征镒任编委,1973年任副主编,1987年接任主编,直至2004年《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全部出版。

     

        《中国植物志》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把开启中国植物资源宝库的钥匙。吴征镒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是集大成者。

     

        1988年,中美达成《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合作协议,吴征镒任中方主编。2013年,《Flora of China》25卷全部出版,大大提高了我国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也标志着中国植物学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2006年12月,《中华大典》主编任继愈邀请吴征镒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两位耄耋学者携手编典,传为一段佳话。

     

        吴征镒为此做了三件事:一是撰写启蒙文章《学古文习古字与编典》;二是主持编写编典“暂定引用书目”;三是解读《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为编典做出示范。

     

        任继愈得知后高兴地说:“《生物学典》还要标出各个物种的拉丁学名,让外国人也能看懂我们的大典,这事也只有吴征镒能来把关。”外国学者如能看懂《生物学典》的学名,就可大概了解中国古籍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有了学名,《生物学典》就可贯通古今,连接中外,这是《生物学典》的创新之处。

     

        高屋建瓴 资源综考

     

        “立言”编书之外,吴征镒更参与了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科学企划。在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他更具备了着眼未来的大局观和仔细考察的严谨。

     

        1949年12月,吴征镒奉命从清华大学调入中科院。其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曾邀约各方专家商谈全国自然条件考察、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吴征镒是被邀约的专家之一。

     

        吴征镒和马溶之、李庆逵、罗宗洛等专家会同农垦部门,结合当地植被,考虑到橡胶生长的土壤、气候和营养生理条件等需求,提出“大苗壮苗定植”、适当保留原生灌、草丛植被以防治雨季水土流失等建议,得到农垦方面的采纳和实施。我国橡胶种植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1956年10月,中科院召开华南热带资源小组讨论会,吴征镒在会议上做总结发言,提出“建议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1958年9月,他和寿振黄向云南省提出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方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面临着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1999年,吴征镒呈书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及时批示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2009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资源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验收。数年运转,种质资源库迈出创新步伐、取得骄人成果。

     

        吴征镒曾说,科学研究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一是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二是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三是上下求索,终有所得。先生从事植物科学研究七十余载,在个人的志趣和应用相结合中走过了这一生,为中国植物学的创新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