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⑦】
曾经,在合肥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等。如今,作为“创新高地”的合肥,更是名不虚传。截至目前,合肥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56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安徽省省长李锦斌说,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
科技创新铸就“合肥智造”
合肥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做强企业,一大批原创性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在创新发展之路上开出了一朵又一朵“芬芳之花”:
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正在建设;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建成;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研发成功……
“合肥智造”的各类“高精尖”产品,正向更多领域进军,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
燃气轮机被称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但目前我国在高端微小型燃气轮机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科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谭春青说,预计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微小型燃气轮机相关产品将投产使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创新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不能停下来,必须一直跑。”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产业创新培育“发展引擎”
“呼”——轻踩油门,白色越野车启动,行驶过程中安静、舒适、节能、环保,续航里程最远可达300公里。这是合肥江淮汽车制造的新能源汽车iEV6S。至今,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合肥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创新首先是定位问题。中国没有的、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和产业,合肥去做,要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吴存荣说。“创新之路”上的疾驰,让合肥收获了一组组亮丽的数据:2015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0.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4.2%。
据了解,合肥正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生态”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打造更加强劲的增长极。
协同创新跨越“死亡之谷”
在创新领域,存在着“死亡之谷”现象,即科技成果和产业转化之间存在着断层。只有跨越“死亡之谷”,才能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形成完整“创新链”。
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展示大厅,一排排科技创新成果让人惊叹。这些成果的诞生,离不开该院着力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
目前,该院已建成联合实验室36家,孵化企业141家,研制成功产品60项,2015年销售额3.07亿元,利税2084万元。“跨越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死亡之谷’,关键是要对接好产学研用,搭起一座‘桥’。”该院副院长陈林说。
吴存荣提到,一个地方要想实现真正创新,背后要有生态、文化等一整套系统。而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便是这套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今,在协同创新的征程上,合肥已走在了前列——
拥有以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研发平台,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平台……
从高端研发,到成果孵化,再到创新服务,合肥精心培育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链条”,促进科技研发高端化、共享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本报记者 刘 坤 陈 恒 李陈续 孙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