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无锡2016年“七彩的假日”未成年人暑假活动启动,正式发布了1900余项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其中“军营一日”国防夏令营、“品味家乡泥人”书画采风夏令营等活动,首期名额开放不到半天就被抢空。假期活动之丰富、学生报名之热烈,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无锡是如何把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变得丰富而开放?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行知大学堂”:
绘就遍布全市的“实践地图”
“原来大科学家王选是我们无锡人啊,我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低调的院士。”跟随着“行知大学堂”手绘地图,无锡东林小学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同学们正在参观王选事迹陈列馆。
铺开这张地图,无锡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吴文藻冰心纪念馆、江阴华西村等首批“行知大学堂”的60多个博物馆、名人故居和风景名胜“榜上有名”。地图上还详细注明了上榜实践点的地址、联系电话和交通路线,学生既可预约参观,也可申请参与实践点的志愿服务工作。
重说教、轻实践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大软肋,也是各地教育部门应重点提升的“短板”。无锡市教育局德育处季敏霞表示,无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给予学生门票减免优惠、提供学生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项目和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学生编织起了遍布全市、安全可靠的“实践地图”。
目前,94个“行知大学堂”实践点,加上无锡已经建立的10个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100家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168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四大阵地形成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的社会实践大地图。中小学生只要有意愿,随时都能参与其中。
“假期再也不担心孩子在家宅着玩游戏了,在博物馆、名人故居这些地方做志愿工作,我们也放心!”不少家长纷纷点赞这个“实践地图”。
德育微电影: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好故事
汤皓钧是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初二(10)班的学生,成绩平平却酷爱足球,梦想着有一天能踢进国家队。身边不少同学对他的梦想很不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坚持练习球技,慢慢成了学校的“足球小明星”。
这个故事被拍成了微电影《追梦》,在无锡市微电影大赛上得了奖,还入选了市德育视频资源库。这件事的策划人便是他的同班同学吴名轩。
在无锡,把身边同学、老师的真人真事拍成微电影,是德育工作的新潮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室的张烨表示,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化、说教灌输式等问题,传统德育亟待改革。
“我们提出的德育微电影,一方面,让班主任和德育老师来引导学生挖掘、演绎身边的人和事。这个发现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德育;另一方面,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当德育微电影集结成库,通过媒介的传播,还能实现二次德育。”张烨向记者详细介绍。
两年间,围绕“走进非遗传统文化”“我爱我班”等主题,无锡教育系统德育视频资源库已拥有400余部由学生自编自导的原创德育微电影,成为最鲜活、最接地气、学生最喜爱的德育教材。承接德育视频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无锡教育电视台影视教育中心,还将把这些原创内容逐步向全国推广。
德育新思路:
让德育变得“有意思”
瞿玲涛和桂启洋是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的学生,也是江苏省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前几年,他们就开始关注家乡太湖蓝藻频发现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蓝藻的生长条件和规律,去年成功发明了蓝藻低温流动抑制装置。
除了爱好自然科学,瞿玲涛对锡剧也一腔热血。他所在的夹城里中心小学,是一所以锡剧传承为特色的学校,德育加锡剧,在潜移默化中把爱祖国、爱家乡、爱环境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给了学生。
夹城里中心小学的德育教师告诉记者:“学唱锡剧是学校的特色品牌,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锡剧,通过老曲编新词、融入新时代德育素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逐渐接受这种‘无形胜有形’的德育过程。”
在无锡,德育活动日益丰富多样。“寻访无锡非遗产项目”,通过走近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等精致工艺和非遗大师,让学生体会大国工匠的意义和价值;“听乡贤讲故事”,通过抗战老兵吴成、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富耀南等人的倾情讲述,让学生明白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无锡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寻找灵感。
青少年学生处在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就是抓住了国家的未来。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唐加俊表示,无锡教育系统积极探索知行德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学生的视角和兴趣出发,为青少年成长深耕“德育沃土”。
近年来,通过创新思路、活动和载体,爱国、勤学、诚实、文明等价值观念浸入孩子的心灵与情感,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24名无锡中小学生荣获“江苏省百名美德少年”“感动江苏美德少年”等称号。中小学生德育真正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花。(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陈 敏)